感受人间天堂──杭州一日游
杭州给人总的印象是:美。山美、湖美、亭美、楼美、船美、桥美、堤美、坛美、树美、塔美、寺美、峰美、窟美、泉美、溪美、石美、籘美、池美、鱼美、石刻造像美……真是“美不胜美”。
抵达杭州第一个行程是坐船遊览西湖。心想:初冬時节,西湖也许没啥可看,但游览后才察觉事实并非如此,反倒是印证了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不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也不论早中晚,只要你走近她,呈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总是美的,展现在你面前的西湖,总是绰约多姿、令人感慨的。
[楊柳依依,画舫前行,眺望远方:浮屠朦胧,山湖空濛。]
上了船,画舫启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先驱、鉴湖女侠秋瑾而建的《风雨亭》,亭子以秋瑾临刑前的绝笔诗句命名。随着時间的推移,百年之后,这儿成了人们休闲和观赏湖光山色的地方。
[《风雨亭》──秋风秋雨愁煞人]
紧接着,迎面而来的是闻名于世的饭店──座落于西湖畔孤山脚的“楼外楼”。楼前车水马龙,一片繁华。该楼取之南宋诗人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而得名,原为讽刺南宋朝廷的诗句,现成了西湖高档酒楼的代名词。
以前许多政要名人,文人雅士都光临过“楼外楼”,如孙中山、蒋介石、章太炎、鲁迅、郁大夫、柳亚子、周恩来等。“楼外楼”主要经营西湖传统美食,然而价格却不菲,少则数千元一桌,多则上万元,难怪导游调侃道:光顾此楼的人,都是些“大公无私”的人,开始也没听懂这句话,后经导游开导才明白,所谓“大公”即用公款消费的大老板,所谓“无私”,就是私掏腰包消费的几乎为“无”,这即“大公无私”。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登斯楼,当酣饮,千金散尽还复来,享尽人间奢华。]
[楼外楼上尽豪饮,楼下湖边遊船泊。]
[高档豪华遊船,迎候的是一掷“万”金的遊人。]
船继续前行,扑面而来的是断桥、苏堤和宝石山上的宝俶塔
[放眼远望:层林尽染,断桥不断;苏堤绵延于西湖,浮屠高耸于山巅。]
断桥并非真正意义上开裂的桥。由于断桥是没有台阶的斜坡桥,冬天雪霁之际,冰雪开始融化,隆起的桥面在积雪消融后露出了桥面,而桥两端斜坡上的积雪还未化尽,还被积雪覆盖着,所以这时远远看去,裸露的桥面,同被积雪覆盖的两端桥身,宛如断开了似的,这就是 “断桥”的原委。这种場景只有当积雪融化到某个阶段方能看到,平时所见到的“断桥”,同西湖大堤上所看到的其它桥没什么区别。“断桥”的奇景必须以残雪为前提,故有“断桥残雪”之说。
[“断”而“不断”的桥,谓之“断桥”。]
[苏堤上的其它单孔石拱桥,与断桥没什么区别,但它们同样美丽无比。]
苏堤,是贯穿西湖南北的一条林荫大堤,是苏轼任杭州知府时,为疏浚西湖,将湖中淤泥清出后,与杂草混和堆积而成的堤坝,这样既解决了淤泥堆放的问题,又解决了南北交通,有了大堤,从西湖北面到南面,只要从大堤直接过去即可,不用摆渡或绕道了。苏堤最美的季节是早春三月,这时堤岸两旁烟柳一片,各种花草争相斗艳,六座单孔石拱桥从大堤横穿而过,小舟在湖面荡漾,不时地泛起阵阵涟漪,徜徉于西湖大堤,远望宝石山及山上亭亭玉立的宝俶塔,景色醉人,如坠仙境。尽管现在是初冬时节,但苏堤的景致毫不逊色。
[横亘于西湖的长堤──苏堤。]
宝椒塔建于宋朝开元年间,相传吴越国王钱弘俶,奉宋太祖之召进京,久留未返,为保其平安,宰相吴延爽为其建了九层高塔,原塔已倾覆,现在的塔是民国年间重新修建的八面、七级、砖砌实心塔。
[高耸入云的宝俶塔。]
当船行驶到“三坛印月”时,为让遊人仔细观赏三坛,船在此稍稍作了停留。经仔细端详,“三坛”原来是建在湖中的三座瓶形小石塔,高约二米,其位置呈三足鼎立之势。塔顶为葫芦状,塔身中空呈球形,四周有五个圆孔,塔基为扁园形。当时苏轼在疏浚西湖后,为了显示淤泥再度淤积的情况,于是在堤外湖水三个最深的地方,建了三座石塔,以示标记。如今,这三座石塔成了观赏“三坛印月”的好去处,尤其在中秋之夜,园林工作人员会点燃蜡烛,将燃着的蜡烛置于石塔中空处,并用白纸将石塔圆孔蒙上,这时石塔的五个园孔都被照亮,远远看去就象月亮一样。一座石塔五个月亮,三座就是十五个,加上天上和水中的倒影,一共就是十七个,最后一个是赏月人心中的一轮明月,总共相加就成了十八个月亮。不过,这一奇观,只有在晴天满月的时候才能看到,而以中秋之夜观赏效果最佳。
[“空中月”“塔中月”“心中月”三月交相辉映,这就是“三坛印月”。]
离开“三坛印月”,遊船到了雷峰塔附近。雷峰塔原名“黄妃塔”,是吴越国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而建,由于建在雷峰山上,故又称“雷峰塔”。原塔在1924年就己倒塌,现在的塔是2002年峻工的新塔。新塔保留了原塔的外形和北宋古塔的风格,但在结构方面采用了许多现代的工艺。新建的雷峰塔,使消失了八十余年的“雷峰夕照”,如今又重现雷峰山巅。
[昔日有“老衲塔”之说的“雷峰塔”,如今以全新的姿态,重放异彩,再登雷峰之巅。]
[杭州还有座塔,那就是位于钱塘江畔,有“将军塔”之称的“镇潮塔”──《六和塔》。]
上午座船遊览西湖后,下午便遊览灵隠寺和飞来峰。
灵隐寺始建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当时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云游于西湖西部山岭,突然感到迎面飞来一峰,不禁惊呼:此乃天竺国灵鹫出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佛在世,多为仙灵所隐。于是在峰后建寺,名曰“灵隐”,并将前面的山命为“飞来峰”。“灵隐”建寺之初香火并不旺盛,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才逐渐兴旺,那时正逢“南朝四百八拾寺,多少楼台风雨中”,到了唐朝达到鼎盛,唐未由于遭到“法难”,寺毁僧散,直到五代吴越时,灵隐寺才重振古风,并在寺庙大殿前建“石幢”,以弘掦佛法。如今“石幢”成了灵隐寺悠久历史的见证。
[ 前总书记江泽民为灵隐寺题的匾。]
[印度高僧慧理的雕像。]
[埋葬慧理法师骨灰的六层砖塔]
[历经沧桑的“石幢”。]
[夕阳下的灵隐寺。]
[在飞来峰俯视被绿荫簇拥的灵隐寺。]
“飞来峰”是因石灰岩山体受大自然的侵蚀,造成老岩层不断脱落,使岩骨暴露,孤零零地残留在新岩层上,在地质学上称这种岩体为“飞来峰”。象这样的岩体我国有五处,灵隐寺“飞来峰”就是其中之一。灵隐寺“飞来峰”整座山并不高,仅为160多米,但它的名气很大。
[山不在高,有“佛”则名。]
受印度佛教石窟造像影响,在灵隐寺“飞来峰”的石壁上,刻满了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有北宋的卢舍那石刻、南宋的布袋和尚石刻、元代的金刚舍菩萨和多闻天王石刻等,而以元朝石刻数量最多,而且规模也最大,其中袒胸露腹的弥勒佛,为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石刻造像,是北宋造像艺术的代表作。
[造像之一。]
[造像之二。]
[造像之三。]
[造像之四。]
[造像之五。]
在洞窟石壁的下面,有一股穿流不息的溪流,名曰“冷泉溪”,此为“山之极胜处”。“冷泉溪”与旁边的“冷泉池”相通,池中鱼翔浅底。据说在清澈平静的池水下面,有一个碗口粗的地下暗泉即“冷泉”,不论溪涨溪落,它总日夜不息地喷出汩汩的泉水,难怪苏轼面对“冷泉溪”感叹道:“不知水从处何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清凉甘洌的“冷泉溪”]
[水不在深,有“泉”则灵──被一片绿荫掩映的“冷泉池”。]
[冷泉池内锦鳞游泳,树影婆娑。]
飞来峰的溶洞据说原来很多,不过现在大多已风化,所存无几,仅存的“龙泓洞”的洞内有一尊观世音造像。走进左边的“射旭洞”,抬头仰望,可见洞顶有个盆大的窟窿,周围长满了树枝,山外的阳光透过窟窿,形成一束光线,可以照到洞内,这就是著名的“一线天”。此外还有“呼猿洞”等
[“一线天”洞口。]
[在洞内观“一线天”。]
灵隐寺“飞来峰”虽不高,但登临的山路却峰回路转,沿途怪石嶙峋,树枝盤根错节,籘蔓粗如蟒蛇,石隙中无草不长、无树不生。抗金名将韩世忠,为岳飞而建的“翠微亭”,就在飞来峰的半山腰。
[在夹缝之中求生存。]
[又粗又长的籐蔓,横悬于山道之中。]
[山道上,奇石嵯峨,枝叶繁茂。]
[《翠微亭》──路转峰回藏古迹,亭空人往仰前贤。]
遊完西湖、灵隐寺和飞来峰后,感到花港观鱼龙井问茶黄龙洞与前者相比,均略逊一筹,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就发几张照片吧。
[花港观鱼一角──魏廬]
[龙井问茶──镌刻于太湖石上的《御茶花》]
[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的“黄龙洞”。]

本游记著作权归@6621113196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