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说走就走的旅行,
大多是蓄谋已久的期待!
那天,阿海说,红其拉甫下雪了……
    于是,我们向着帕米尔高原向着喀什,飞奔而至!
      到过新疆的人,都知道这里旅行的最大特点就是路途遥远啦!新疆很大,2000公里都还没跑出它的怀抱。
                 由于正在修路,这个里程快要换了
        出喀什,沿314国道,经红山(去过库车克孜利亚的请忽略)——就是这一片略显诡异的山体进入盖孜峡谷,正在修路,应该是象果子沟大桥一样震撼人心吧。路况极差,那些披着的雪的小山峰也不足以让人提起精神。而出了,那才是让人心头振奋呢。
         恰克拉克湖清澈宁静,白沙山平缓流畅,314国道上的风景。 
      喀拉库里湖和慕士塔格峰。因我们在海拔4000和高原上,雪山不是需要仰望的伟岸,而是安详、平和。
      蓝天下的雪山却是如此轻盈,柔美,像顽皮的精灵。
      我们奔向他宽广的怀抱,冰山之父,宽容地接纳了我们。
          5000的冰川,我的初体验。
      帕米尔你好!阿图什草原没有绿色,没有雪,只有寂静和荒芜。说好的初雪呢……
      突如其来的树洞,是让人不知所措的惊喜。
      通往红其拉甫的高原天路
      天色渐暗,神秘感突现。
      塔什库尔干县,就是曾经的石头城。早上金草滩雾汽弥漫,于是有五彩的霞作为早起的奖励。
       314国道如一条精美的链,穿起一个个美景,而我最爱的还是喀什噶尔,这座老城才是链子上最美的坠子。不只是华丽的外表,更有在阳光下折射得炫丽的内涵,有历史赋予她的温暖。
在召唤中醒来的城市——喀什噶尔
    天色未明,各处的清真寺里就已传来召唤,这是伊斯兰教礼的规定,每天由清真寺里阿訇召唤睡眠中的人们,快点起来做礼拜。拖长了声音的唤礼其实是高声唱颂的宣礼词,“安塞拉甫——哈依鲁木比乃——那吾来——”这声音高亢悠扬,平静宁和,这声音已传颂千年,这声音有着传奇的力量,神圣而庄严的唤醒整座城市的力量。于是,喀什噶尔的人们醒了,于是,喀什噶尔醒了。
       高台民居——隔岸远观
街灯还在闪闪烁烁,包头巾着长裙的女子哗啦哗啦地洒扫庭院和街巷,学童们相约走去校园。周边都是熟识的人,无需家长去送。我特爱这场面,如同我在敦煌时的感受。一些长须花帽的老者纷纷从周围小巷里走向寺院,每个人的表情都虔诚而坚定,他们彬彬有礼地握手问候,谦让着鱼贯而入。
      新的一天开始了,我的南疆之行的序幕也伴着初升的太阳,开启。
在遥远的西部边陲,有一座异域的城——喀什噶尔
吐曼河由西北向东南半环抱着喀什噶尔老城,深秋季节的清晨,河滩上高大茂密的芦苇尖上漂浮着淡的如薄雾的水汽。河上跨着吊桥,远观略显单薄,近看却颇有气势——黄赭色的桥头,有顶檐和两座塔楼,几何花纹构成四方连续图案密密麻麻的布满整个墙面,各种凹凸的纹饰稠密地填满了魔鬼出没的空间,象征着清真寺的火焰式门拱,端庄而威严。就这拱券和装饰,简单和繁复间突显伊斯兰建筑的风格,果不愧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虽然形式各异难述其中共性,但就是能让人一眼认出来。
 远远的,只看到两侧的高塔
          略显单薄的吊桥
        伊斯兰风可不只是布满花纹那么简单——是要填满魔鬼出没的空间
河的另一边,是黄土高崖上的维族聚居区,整个街区都是斑驳的泥墙,苍凉而落寞。长长的坡道曲折蜿蜒地向上,然后消失,不知是消失在眩目的阳光中还是消失在过街楼下的暗影里。房屋依崖而建,于是古老的街区高高在上,天空的背景下耀眼而陈旧,600多年的历史已经足够让生土、砖木构建的老城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沧桑。破败坍塌了的墙垣,色彩斑驳了的门窗,脚下磨损了的红砖路面,都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苍凉而落寞的墙
                          蜿蜒曲折的小巷
       过街楼下的小巷,那幽深的小巷
两层或三层的建筑使狭窄的巷道更显狭窄,未经规划、随意建造的民居之间泻下一道道阳光,照得门前无花果和石榴,屋顶阳台的玫瑰、月季颜色鲜亮,生机勃勃。那一簇簇绿叶和点点艳红告诉我们生活还在,对生活的热爱还在。这是一座生活着的历史博物馆,馆藏的是一种传统而美好的生活方式。
                       阳光和绿植  对生活的热爱
    小巷两侧是民居的外墙开着一扇扇的门,剥落了的麦草泥下露出砖砌的墙体。门与门之间没有固定的距离。大门多是两扇对开,漆着天空一样的蓝色,赭红,姜黄的颜色,木门上有金属的压条,无不或镶嵌或雕刻了精美的图案和花纹。我走过小巷走过一扇扇已经斑驳的,满是历史印迹的门。似乎走在千年前的繁华,那时的我妖娆多姿,头披薄纱长裙及地,眉宇间有浓浓的黑线相连,身边是各国的商客穿梭……
                                     600年的沧桑
              我最爱天空的蓝
             曾经 ,这应该是一扇多么美的门
       其实,也还有这样的美美的
巧妙的“过街楼”——从二楼跨街过巷搭到对面,既不影响楼下行人行走,也不影响楼上人居住的独特建筑——下,花巾花裙的女子凑在一起,边聊天边缝制花帽,顺带看着自家奔跑嬉戏的孩童。看到我们经过,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引我们进门,院落不大,大约是因为家族人口增加增建了屋舍的缘故吧,庭院屋前有回廊,回廊里有土炕,铺着花毡地毯,墙壁上有挂毯做装饰,回廊一侧是通往天台的楼梯,木质立柱和护栏是专职木匠加工的不同形状,有的还雕刻着装饰图案,漆着白色和天空的蓝色,还有些是原木色,清新,质朴,宁和。院里有葡萄架,葡萄藤依架爬上回廊顶,天台种着无花果,结出硕大的果实。只是普通的民居,却处处透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认真。半壁墙上挂着各种手工花帽,凉扇,手包和艾德莱斯的裙子,无不是色彩艳丽华美。翻过花帽能看到密实的针脚,如今,一部分做为纪念品出售一部分还是自家使用。想像亲手做一顶花帽,送给女儿,母亲或闺密吧,再一针一线地钉上珠花,那该是怎样的美好和温暖啊!
                                   院落
          美好生活,美丽日子
         日子简简单单,缓缓流淌
沿着四通八达的幽深的小巷前行,走过占据一半街面“半街楼”,走过十字路口上的“悬空楼”,走过安详静坐的盖着褐色头盖的妇女,走过缓缓踱步的雪白的胡须的老者……
在糖果作坊整齐码放着的糖盘上——这真是个热爱生活认真生活,有美的理念和追求的民族——拈一颗龙须糖放进嘴里(记得付帐哟),麦芽糖丝纤细粘牙,干豆粉香浓,在口腔里混合成一种“有趣的”风味(偶遇的美国人这样形容)。
                             有趣的龙须糖
高台不大,巷子纵横交错、忽上忽下有数十条,我从开始就放弃了要记得方向和来路,也不去寻找什么,只是在迷宫一样的古老民居里穿行,重复走过一些小巷,再从死胡同里返回,漫无目的的晃荡在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状态里。等待着缘中注定的不期而遇,比如“高崖上的土陶人家”。
              上去左转,我也是做过陶的,对此尤感深切
土陶作坊就在高台与外界相连的长台阶旁边,大门低矮,要俯下身通过,向下的台阶正对着制坯的小屋,只有一扇小窗,光线昏暗,匠人坐在“办公坑”里忙碌着,身边整齐码放着已经做好的盆、碗、婴儿的便盆以及我说不出的器物。
       专注的匠人——对任何事情,能够专注就是最美好的
地面上的孔洞通往下一层,我探头看去,应该是烧制陶器的窑了,四壁都熏得黝黑。看不出搭建的痕迹,更像是挖的一个洞穴,地面上还有个洞通向更下一层,我却是什么也看不见的,只能推断是另一个窑吧。据说高崖土层中有一种质地细腻的泥土,是制作土陶器的绝好材料。那么,取土制器,再利用挖出的坑洞生活,这样的推断似乎也符合聪明又精于算计的维族人的方式吧。其实,高台上最早的居民就是烧制土陶的匠人啊。退出小屋,对面是几级向上的台阶,通往“釉料间”(这是我自己起的名字),透过半开的门能看到碾磨釉料的大磨盘,几乎占据了整个空间,人只能紧着墙边走动。釉料间外是更窄小的楼梯,通向右上方的小门。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的不对称无规则设计,却也正是高台的特点。  
              知道这是什么?花盆?跟我一样,错了!是婴儿的便器
庭院里摆放着,展示着土陶制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碗、盆、盘、缸、油灯、炲台、洗脸的盆,洗手的壶,婴儿揺床便具,捕鸟的猎具、喂鸽子的水罐……应有尽有,不胜枚举,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土陶做不到的。这些器具大多雕刻了粗犷美妙的图饰和线条,有些上着颜色浓重的釉,墨绿、土黄、褐色,有些则保持了土陶的原色,质朴而恬淡。象级了这个民族,即热情开朗,又淡然宁静。
        异域色彩浓郁,时间感和空间感满满 
走下长长的台阶,向上回望,似有红裙少女的曼妙身影和清脆歌声闪过,似有千年的繁华喧嚣响起。典型的古西域特色街区,阳光和薄尘里浓郁的民族生活习俗,一如遥望另一个世界和另一个时空。
    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遥望,遥远的午后……
恰萨和吾斯唐杜博老城——最后的维吾尔传统建筑和生活街区
    老城的面积已经小得难以包住小巷里的宁静。在恰萨老城最古老最完整的巷子口,有崭崭新的“城门”,有售票处。这并不影响我一遍遍走过老城的巷子,也许因为我以为自己更合适原始简单的生活吧。
                “城门”上,我看到东巴扎和新区
    那天早上,他正打扫门口,浇那些会开花的树,他中等身材笑容含蓄,连说带比划地邀我去他家的平台。宅子不太且正在施工,庭院和回廊依旧摆着盆景、鲜花,与建筑物廊柱、木雕、挑檐上的各色花饰交相辉映,幽静清新。而当我沿阶梯上到五层的天台上时,我看到迷宫一样的城市街区,我看到了喀什噶尔的灵魂,我看到鸽子在老城上空盘旋,我看到天台上有人身影流转……我看到“老城区的房子连成一个个高高低低的小格子,像是一片留存的密码”(摘自最后的喀什)。
                     正在施工的空中花园 
          老城的面积已经小得难以包住小巷里的宁静
                迷宫一样的城市街区,象留存的密码
维族人天性自由不羁,房子也都建得随意,头顶有鸽子飞过,店里有鸽子汤可以喝。未经刨削加工的木头直接用来架构和支撑屋顶、阁楼,很多就裸露在沿街的外墙边上,过街楼下,看上去松松垮垮摇摇欲坠。不过这些房子已经有百年、数百年历史了,应该足够牢固。佩服这古老的智慧啊。
         总会觉得古老的智慧与当今的不同,虽然都是智慧
老城里,商业街与民居穿插,售卖生活用品和餐食,民族特色浓郁的花帽、披肩和陶器、铜器,即是生活用品又是极好的纪念品。
传统的手工艺都还在,铁匠铺里传出叮叮当当捶打马蹄铁的声音,火炉里红色的小火苗和着匠人的节奏欢快的舞蹈,打好的马蹄铁浸入冷水时腾起浓浓的水汽,嗞嗞啦啦地响,娴熟地丢到做好了一堆上,铛啷啷地完美谢幕。
                   马蹄铁是这样打成的
铜器店里有各式各样的壶、盘、杯、盆……无不是雕刻了繁复的花纹和图案,老板也是工匠,就在门口一下下的锤制器皿,或者安静地雕刻传统的花纹。
                雕刻铜盘上的图案——我爱这专注
木器作坊里,或车或旋,木屑飞溅,空气里都带着木头的香味。门口更是摆着挂着刚完工的木盆、木碗、木勺、花生状的枕头,婴儿床、学步车、以及奇奇怪怪的传统用具……工匠大多低头干活,只是偶尔瞟一眼门前经过的我们。话说,这些够奇怪吧。
                             忙碌的木器作坊
婴儿学步车,婴儿便器(对不起,这个太常见啊),打包馕的擀面杖和印花,木枕头……
             完全实木打造,天然,健康,无污染——花纹是烫上的
            原料,产品——很有说服力 
                      精细的烫花,繁复的工艺——源于信仰
              婴儿摇床——除了图案,你是否也看到了洞洞?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洞洞是干什么的呢
            小褥子上也有洞的哦!
     配合使用,男女宝宝不同哦
帽子店里除了花帽,还有很多小羊羔皮的皮帽,毛皮柔软顺滑,一圈一圈的自然纹路煞是可爱。照看生意的店家,多为男性,手里做的也是男性花帽和皮帽。
          真的好美,只顾得美了……
皮革工作室里的老鞋匠,围着大围裙,坐在他的作品堆里,安安静静的一个美男子。嘴里重复着他仅会的几个汉语单词“皮的、38、39”,随手拿过一只,仔细擦拭了向我递来。
            他爱他的作品,我就是看的出来!
                   努力工作,赚钱生活,很美好
……
肉铺门前挂着整只的羊,新鲜得还在滴血,要哪块切哪块,刀子锋利,技艺娴熟,总是能从骨头缝隙和关节处轻松解下客人的所需。(反正我已经不吃肉了,血腥就血腥吧。)旁边烤包子铺的师傅在做肉馅,硕大的盘子里堆满了鲜红的瘦肉块,案板上正切着的是雪白的羊尾油,不用绞肉机那些工业设备,一把硕大的刀舞得风生水起。拌上洋葱鸡蛋,调上味儿,用薄薄的皮子包成长方形,贴在馕坑内壁上,只需半个小时就能品尝啦。劲道的外皮,鲜香的羊肉,还有丰厚的汤汁,浓郁的香气……我曾经是多么地迷恋它啊。
       虽然,红肉和皮芽子同样震撼,但跟这羊尾油比起来,弱爆了
打馕,其实是个体力活,发好的面要不停地揉,再分成均等剂子继续揉,然后做成大大小小或圆或扁的胚,沾上芝麻或印上图案——真是个图案控的民族——其实是不给恶魔留下任何空间的理念——入馕坑,打水调整坑里的温度,一坑馕做下来,三两个大男人都已经汗流浃背。也只有这样做出的麦香浓郁的馕才会让人爱不释手,好吃到根本停不下来。
            很辛苦
                       馕入坑后的片刻小憩,30分钟后出炉。他拿起了手机 
 烤肉,已然是新疆美食的代名词了,但来到这里才知道肉的吃法不仅仅局限于切块——串串——架在炭火上烤。
在老城的街上,有很多卖缸子肉的店铺。缸子肉其实是微缩版的清炖羊肉,是60年代各种运动的产物。缸子就是硕大的搪瓷茶杯——很有60年代的特征,而今怕是只有好事的文艺青年还在用吧——三五块斩好的羊肉,两片黄胡萝卜,几刀皮芽子,在炉子上炖熟了,就放在炉子外圈温着,吃的时候再放炉子中间武火烧开。最搭的还是街对面馕摊子上金灿灿的小馕,掰成小块放在碗里,从缸子里倒出浓热的汤泡软,大块的羊肉酥烂,调味却简单,肉香里带着胡萝卜和洋葱的甜,除了老板捏来一小撮胡椒再无其它……深秋季节的风已是那么清冷,让人不禁瑟缩起手脚……来一杯缸子肉吧,暖暖的很贴心,让整人精神一振,瞬间充满了力量!不只是喀什,维族人在制作美食时是绝对不会有额外的调料和添加剂的,信仰和理念决定了饮食的的天然性。此处可以有赞。
               60年代的搪瓷茶缸——我只取炉盖上的一杯
                              值得一尝的缸子肉
烤全羊可是好东西,人多的时候现烤现吃美味又烘托热闹的气氛。而在街边的店铺,却是另一番景象。烤好的全羊,架在锅上,锅里是翻滚的汤,与汤一同翻滚的还有羊杂儿,看中哪块肉就让店主人切下,称重再斩成小块(仅相对于全羊来说的小块,一口吃下存在困难),装深盘,淋上热汤和杂碎。也有入锅煮过再盛出来的,或者泡上掰成小块的馕或者用馕沾着汤汁享用,有些食客干脆就当街站着吃,有些干脆用手捞着汤里的肉块吃……手法娴熟手段粗犷,冷秋的天气能清晰看到蒸腾的热气,那场面有点壮观。店主人切下一块羊肝还有一块羊尾油,无比热情的递给我,我略迟疑了一下,还是吃下了这份热情。
                           锅里沸腾着暖暖的香
                        这里买卖两家都是暖暖的人(好像都是男人)
                 旧货摊,也承接任修修补补的业务。其实很多东西还能用……           
                 这家的摊主不知去谁家吃肉去了
南疆盛产石榴,随处可见码放整齐的石榴摊,卖石榴也卖石榴汁。鲜榨石榴汁盛在玻璃或唐瓷的壶里,倒入大小不等的杯里卖不一样的价格。杯和壶无不造型优美,有明显欧洲或说是西域的设计元素,玻璃杯里鲜红鲜红的果汁在阳光下在灯光下,闪烁着或灿烂或诡异的诱惑。清甜、微酸、略涩,果香浓郁。放下杯子,舔一下嘴角,俨然现实版的暮光之城有木有。
                          好大的石榴!不过的,小的更甜哦
    个大红色的更诱人,小的更甜哦。
                  情调啊!生活啊!值得热爱啊!!!
               这杯子玻璃的,还有造型。
另一种是无花果,我从未在其它任何一个城市看到如此多的新鲜无花果。码放在盆里,枊条筐里——重点是“码放”,这是实在是一个喜爱码放的民族——的果子新鲜又脆弱,果子之间铺着叶子,即是保护果子又是出售产品的包装。淡黄绿色的果子衬着深绿色的叶子,在飘浮着薄尘的阳光里格外清新醒目。新鲜的果子是淡淡的清甜,难以与干果的齁儿甜建立联系。果肉柔软多汁,带着植物青涩味道的果香。请务必忽略密密麻麻的小种子带来视觉和口感上的些许不适。
                      真是个热爱码放的民族,而且个个手艺高超
                  东巴扎的更便宜哦
干燥酷热的气候与最冰激凌最配了,于是大街小巷里都少不了一座座冰激凌的小雪山。这里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做法,新鲜的牛奶加上面粉和白砂糖倒进一个旋转的桶状制冷机,用一根夸张的大木棒不停地搅拌,当配好的料结晶成冰激凌后,再用大木勺从制冷机里舀出来盛入盆子里,堆砌成我们看到的甜蜜诱人的小雪山。说实话,这小雪山不够细腻幼滑,味道也不够浓郁,但是纯天然的健康和手工制作的亲切感却是从未有的深刻。我们吃了太多添加剂了,多得快要忘记食物本来的味道了。消费者已渐渐醒来,经营者的意识何时才能转变为诚信经营,良心赚钱呢?
                       冰激凌的小山散发着清凉和香甜
有的冰激凌店还经营刨冰,用说不上是凿子还是铲子的工具从盆里的大冰块上直接敲打下来,冰渣渣大小不一薄厚不等,再淋上酸奶就可以享用了。贴心提示,那些冰块很坚硬,有些真的很大块,小心你的牙呦。   
                          当地人就是这么吃的
药茶店的老妇人把玫瑰花瓣掺入红茶。干果店的帅哥在各种葡萄干和红枣的背景前笑得甜蜜。卖桃子的小贩刚刚把三轮车停下,就被围得密密匝匝,他一边卖桃子还要打招呼,还要握个手。那人把白菜叶子切得平齐,从菜心向外由黄渐变成绿,再整齐地码放成堆,是我见过最为赏心悦目的白菜……还看见三两位女性,相遇时行传统的贴面礼,她们深目高鼻、黑发,行为和模样对来自欧洲或是中国的游客来说,都充满了异族的神秘感。
                     无不新奇又神秘
整条街都温暖而热闹,认真生活的喀什人温和而平静。
吾斯唐杜博街的转角处,是一座百年老茶馆。
               好象是个名叫“百年”的茶馆——都是旅游闹的
                           这家在对面,更加原汁原味
                   街角
每天,男人们都围在一起吃馕、聊天。但绝对看不到维吾尔女性,她们知道男人与女人世界的界限分明,并自觉自愿地遵守。在确认茶馆愿意接待我们这些好奇的女游客后,一行人跑至楼上,找了个临街的好位置坐下来,学着那些白胡子老者喝茶,吃馕和水果。大多茶客都安静地喝茶,间或小声聊天。看到有熟识的人进来,会起身打招呼,他们之间的问候很长,据说会问到“你好吗?你的小孩好吗?你的父母好吗?”以及“你家的地毯好吗?”(经典玩笑)……一隅,有人弹着库姆孜唱起了歌,曲调悠扬欢愉,令人沉醉。
                          阳光下,喝茶的白胡子老者
                     室外回廊,景观座台
              用来诱惑老城青旅那些小朋友的。最后,一共加了六只碗。
                        早知道女子跟本就不会来这里,可还是装了。
这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虽然有些人对这样的恭维表示厌烦。对家门口常年有无数的游客路过并拍照表示厌烦。
    古老的文明最终变成了展览的橱窗。但是,在橱窗里被参观,在外人面前载歌载舞地演出,也许已经是喀什的生土老城和居民们能有的最好归宿。
心存感激与敬畏,与宗教无关——艾提尕尔大寺——曾经整个喀什都围绕它而生长
太阳西斜,艾提尕尔大寺里的召唤声又如期而至。喀什噶尔有六百多座清真寺,是中国伊斯兰教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宗教与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地方。其实,除了举行聚礼和会礼的艾提尕尔大寺,更有遍布居民区的小型清真寺。生活本身就需要和睦相处、讲究伦理道德,而“诚实正直、敬老扶幼、结交良友、慷慨助人、和蔼有礼、劝诫人们不要染上说谎、骄傲、吝啬、贪财等不良习气”都是极好教义。宗教以它神圣正信的力量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对信仰的坚定让人们有一种崇高感,认为自己是一个高贵的人。
                           东巴扎的清真寺,周五,礼拜的人很多。
           宗教以它神圣正信的力量规范人的社会行为
艾提尕尔大寺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浓郁,一如所有的伊斯兰教古建筑,坐西朝东。寺门塔楼正对艾提尕广场,寺门两侧有黄砖砌筑的短墙,白石膏的线条清晰简洁。寺门上方的墙顶是巨大的平台。盛大节日时这里就会传来通宵达旦响彻云霄的羊皮鼓和锁呐乐声,为云集于艾提尕广场的数万穆斯林制造节日的欢乐气氛,大规模的“撒满”群舞盛况空前——这里既是宗教圣地,又是节日喜庆的场所,“艾提尕”——“节日礼拜与集会之所”,因此得名。
            寺前的广场
       植入生活的艾提尕尔,人们围绕它生活
寺门外两侧的塔楼是阿訇召唤穆斯林析祷礼拜用的邦克楼。大门内是巨大的圆顶拱拜孜,沿八角形过庭进入庭园,是参天的白杨,绿荫环抱的池塘。南北两侧是经堂,西侧栅墙大院落内的礼拜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正殿门上悬挂麦加大清真寺的图案,足见麦加在穆斯林心里的重要性。外殿有绿色雕花木柱支撑着白色天棚;宏敞齐整、气势雄浑。天棚上有藻井,深棕、红、黄等浓重和色调,花纹仍然美丽繁复,且有凹凸的造型。虽为装饰,却彰显出“国内所无,国际罕见”的大型礼拜殿应有的沉稳、大方、庄严。
           邦克楼——每天,就是这里的召唤声唤醒整个喀什噶尔
                                清新,温暖,明亮
                      庄严,肃穆
    希望,
    一切都如此宁静祥和,
    如树影斑驳的小路,
    如阳光般温暖的黄,
    如宁静的平和的绿
    南侧外殿西墙的中间,有一扇双开的后门,经小院通向外面。后门一般是用来运送尸体的,而且只在周五“居玛日”时使用(蹭听自美女维族导游)。生活总还是需要一些仪式的,让我们更清晰自己的存在,记下人生中那些重要的时刻。
    外殿的回廊里虔诚的老人在重复跪拜。据说寺内平时有二、三千人做礼拜,“居玛日”(星期五)有六七千人;逢节日时在寺内外跪拜的穆斯林可达二三万人之多。因为,很多人认为艾提尕尔拥有无可匹敌的力量。
          还是要有些信仰的
曾经,整个喀什都围绕它而生长,曾经的广场就是个巴扎,但它却居闹市而清静幽雅。
中西亚贸易市场——东巴扎——星期天大巴扎
以前,这是个只有在星期天营业的巴扎,虽然现在每天都在营业,但只有在星期天才最能让人感受到巴扎的热闹劲和空前的规模。摩肩擦踵已不足以描述这里的人群,琳琅满目已不足以形容这里的商品。加之商人的叫卖声、市民的讨价还价声,更使东巴扎热火朝天;包头巾着长裙的女子,头发卷曲蓄髯带花帽的男子,还有我们听不懂的语言……无不令游客如置身异国他乡。
            异域风情十足,即是当地人的日常用品,也是旅行纪念
                                            城管呢?
             此牛脚非彼牛角
        这是个有多爱码放的民族啊!!这些会跟蜂蜜一起搅打成糊,很滋补
据说东巴扎是维吾尔族人扎堆扎出来的。这里的经商者大都是维吾尔族人,有些是祖祖辈辈从事买卖的商人,出售干果,服装,杯盘、首饰、小刀和土陶等普通生活用品,也有乐器、高档皮草、各类地毯、丝织和印花布,甚至有专门的家电区(决不是小家电所能包含的内容)。还有些比较特别,是我们不常见到的炉子、铁锹、榨石榴汁的专用设备。也有些却是地道的农民,他们就在巴扎外围,没有固定摊位,实行“最低价”交易,卖些自家生产和制作的商品,再把换来的钱在巴扎上换成生活必需品。恰逢石榴、无花果、桃子、木瓜上市的季节,也有白菜、恰麻古、烤馕,大多是用个和堆计算,几乎没有用秤称的。价格低到没朋友,硕大的无花果只要1块钱,买多还有赠。
         已经切成小块的“切糕”
                        在阳光下灿烂的无花果,大爱,却也只剩下回味
这里有原汁原味的商品、店铺,还有原汁原味的纯朴的买卖之心。维吾尔族人特别善长做生意,他们说,买卖之地不应过于装潢,因为装潢之后“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不想伤害羊”,所以,这里的店铺简简单单。顾客来了笑脸相迎,那阳光一样灿烂的笑脸是真诚的、友好的、善良的和发自内心的,比什么都更加动人。
要是能吃的东西,你都可以品尝,好吃了你就买,不好吃你就走人。只是那清清亮亮的吆喝声让人无法拒绝,“来嘛、来嘛,羊肉香得很、羊腰子劲大得很,没有结婚的羊娃子肉嫩得很。”再加上孜然的、羊肉的香——成交!如果说维吾尔人经商有着什么秘密的话,那一定是“文明友爱”、“幽默风趣”、“聪明智慧”!在这里买走的不仅是商品,还能收获愉悦的心情。
        这么多这么奇葩的食物,别说吃了,只是尝也是要有勇气哦
曾经,这里是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汇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埠,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重要国度。曾经的辉煌已逝,但巴扎的繁华依旧——这里是整个喀什地区居民生活中重要的活动场所。这些来来往往的人里不仅有购物的,也有纯粹凑热闹的。因为,喀什维吾尔族人早已把巴扎当成了自己的“会客厅”,随时随地在这里与友人和亲戚会面。寻常的凉粉店、烤肉摊,拉面馆、抓饭铺都变成了招待四方宾朋的“宴会厅”。什么古今传奇,人生之旅,道听途说……都在这热闹的巴扎,维吾尔族独一无二的巴扎。
      坐下来边吃边聊
             粽子不希奇,但这里的摊主会给你剥好了,淋上糖浆,重点是再加一勺酸奶
        只是一份面皮,却要加上十几味调料,我爱这份对食物的尊重和认真
牛羊巴扎——动物市场
星期天,是个重要的日子,我喜欢这种仪式感。星期天,可以去看南疆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连牲畜都没见过的要谨慎前行。我们从东巴扎坐去郊区的公交车,不知是巧还是不巧,只我们两个汉人,途中我们分别给老人和抱小孩的妇女让座,换来温暖的笑容。过了314国道下车,再打听方向。了开着卡车装着牛羊的维族小哥看起来比白胡子大叔更容易交流。“请问,牛羊巴扎在哪边?”他回我一脸茫然。“那个,哞~~咩~~把杂(4声)~Bazar(配合着把手举上头顶)”他笑了,指给我们方向。
沿314国道前行,路边已经有人在交易了,那个小羊倌看着大人们钱买了羊,用羊换了钱……而他一直怅然若失的坐在里程碑上。我不太明白这对他的将来会有怎样的影响,我只知道,小朋友和小动物之间的友谊真切而深厚。而他的父辈,又何尝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的呢。只能说是生活,只能说是被迫而为和身不由已吧。
           亲爱的朋友,今天,你还会跟我一起回家吗?
       我亲爱的朋友,今天你又将要在哪里安眠?
       动物是我们的伙伴,每每想起孩子们含泪的眼我都会哽咽,就象现在,就象我坐在桌前。
而进入牛羊巴扎的大门,却是另一翻景象。人声鼎沸,马斯牛叫,热闹也闹挺!有人骑着马来回奔跑以测试脚力,骆驼兀自昂着高傲的头——它是有利用价值的,它也是会被珍惜和尊重的,它会干活,但会被当成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家长还不是也一样要谋生活。还有罕见的牦牛,这里再上去就是帕米尔高原了,那里的生计可少不了牦牛呢。
而牲畜市场被叫牛羊巴扎总是有它的道理,最多的还是牛羊。牛市里,上演着一出出牛牛世界里的妻离子散,那一声声,叫得低沉而凄惨。而羊,更是多得不知如何计算——有毛色雪白犄角凌厉的山头——勉强还有些尊严的样子,有皮毛卷曲厚重的绵羊,更有被剃去了毛的,被整齐的栓成一排一排,不闹也不叫,头抵着头,屁股朝外,把它们硕大的蛋蛋裸露成悲哀。对不起,我不想再吃肉了。同样是生命,我受不了了……
而这里的另一特色就是买卖和杀害同在,屠宰区我无法去看,但就在市场周边,烤肉串的,烤包子的摊上,目光犹豫的羊咩咩低转着头,不去看已经被剥了皮挂上案板的,被剔光肉只剩下骨骼的伙伴。而它们身后,坐着疲惫的,饥饿的人类……
          我就是立场不坚定,现在,我爱动物——不可否认的弱者优势。(这个毛病过几天会自愈)
           忙于生计的人,无暇矫情。
               新出炉的热包子,在悲鸣声中失去对我诱惑力
              这生的熟的,死的活的……
              动物的事就先到这里吧。                              
     关于喀什,还有许多传统的传承,我们所不能认知和了解的智慧。关于喀什,还有许多异域的奇葩且黑暗的料理。关于喀什,有太多让人驻足的品味的理由。看不够 ,说不完。
    关于喀什,还有现代感十足的新区。有毛爷爷的雕像,有光怪陆离的土曼河景观带,有摩天轮,有公主粉的地下通道……每当傍晚,维族兄弟们为婚礼而奏的鼓乐声响起,从四面八方响至土曼河大桥上,现代化的生活已经深深影响渐渐浸入了古老的生活。古老传承的内在美终敌不过花哨喧嚣的诱惑。
    再见喀什!再会喀什!我会想你的……
未完,待续!

本游记著作权归@6819630890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