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剑寺
金色的小吴哥
崩密列
高棉的微笑
下龙湾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从孩子两岁这一年起,我们每年都会利用假期出游。2011年寒假,我们去了广西南宁、桂林和北海;2012年春节前,我们去了福建武夷山和厦门。从2013年寒假起,我们开始出国游,去了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2014年寒假,我们去了南非;暑假又去了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和梵蒂冈。2015年,我们去哪儿呢?
    早在2014年寒假,我就开始留意越柬8日的旅游线路,只可惜当时由于落实假期等原因晚了一天,没能及时报上名。今年,我早早动手找旅行社、上网询价。经过一番比较,最终在途牛上选定了“胡志明美托—河内下龙湾—柬埔寨7晚8日游,独家三条船”这条线。
    选择这个线路有几个原因:一是景点多、价格低,性价比高;二是团期合适,季节好;三是游客满意度比较高,好评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个窍门。在网站上,几乎每条线路都会有游客点评。判断一条线路好不好,除考评之前游客的满意度和好评率外,重点是看点评者评价“一般”和“不满意”的地方。也许这些意见只占很小一部分,但碰上就是百分之百。要做好思想准备,一旦“一般”和“不满意”的情况被自己遇上,要有应对之策。
    报名手续很简单,确定线路——选择团期——打电话落实——网上交费——到门市送护照和照片,然后就是等待出团通知了。当然,攻略一定要做,而且越详细越好。
    下面,是我们根据各种攻略和旅行回来总结的越、柬旅游行前宝典。
    1.除前往机场和从机场回家必穿的衣服外,太厚的衣服不要带,因为太占地方。一、二月份,北越的气温在20℃~25℃,穿长袖或再加一层较薄的外衣足矣。南越和柬埔寨的气温在25℃~35℃之间,适合穿短袖或T恤衫。当然,由于行程中使用的多是日韩二手客车,空调很凉且不能关,所以怕冷或怕吹的朋友最好准备一些用于遮盖的衣物。建议长裤穿一条、带一条;长袖衣服穿一件、带一件;短袖衣服或T恤衫三至四件;七分裤或短裤一条、袜子四双。泳装不建议带,尽管有些酒店有免费泳池,但一没时间,二不见得干净。
2.凉拖建议带,虽然酒店提供,但一般都比较小。考虑到卫生和穿着舒服,还是带上自己的比较好。旅游鞋一定要穿,吴哥各景区红土路较多,一步下去,尘土飞扬。景区内许多地方要爬上、爬下的,有些楼梯达到六十度以上,有时甚至需要手脚并用。
3.方便面、火腿肠等用于加餐的食品不用带,因为团餐一般都能吃饱。有孩子的推荐带少许零食,口重的可以带些小包装榨菜。越、柬团餐比较清淡,多数人感觉菜不下饭。在柬埔寨,一路上会遇到许多很贫穷的孩子。可以带一些平时在家里吃不了的糖果,但专门去买也没有必要。因为许多孩子已经被惯坏了,总是围着游客索要,而且毫无感恩之心。在那里,我更愿意把酒店里用不了的洗漱用品和空瓶子送给哪些在路边捡瓶子和在景区卖小商品的孩子们。
4.电热水壶和吹风机不用带,酒店里都有。
5.牙刷、牙膏、梳子、洗手液、洗发水、毛巾等,这些东西属于可带可不带范畴。一路上,我们所住的酒店都是三星或四星级,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不过,柬埔寨段提供的质量比较差,不妨有选择性地带上几样。
6.打火机不要带,带了也会被没收。当地有卖一次性打火机的,很便宜。本人不抽烟,所以没有这个麻烦。
7.  防晒霜应该带上,这个季节越柬虽然不是最热的季节,但还是非常晒的,建议买清爽一些的。
8. 防蚊液、电蚊香器可带可不带,个别酒店有蚊子,但酒店不提供防蚊用品,带孩子一起玩的最好少带一些。除自己必须的药品外,感冒药、止泻药、创可帖建议带上,但最好不要用上。
9. 面巾纸、湿纸巾建议带上几包,午餐、晚餐及中间喝椰子汁之后,很可能弄得黏黏糊糊的,需要擦一下。
10. 女士要用的各种饰品、皮筋及卫生用品等小物件要带上,最好不要戴太贵重的首饰。越南有飞车党,不建议背单肩挎包或持小手包。
11. 腰包建议带,尤其是有好几层的那种。建议把护照、身份证、整钱、信用卡、酒店房卡等放在里边隐蔽的口袋里;防晒霜、小瓶饮用水等有一定体积的放在中间;零钱、手机、数码相机放在最外边,方便随时取用。
12. 建议带上便携式购物袋,可以叠好放在包里,装临时购买的食品或小东西很方便。塑料袋适当带几个,装东西或作为垃圾袋很实用。
13. 行程单、攻略和纸、笔最好带上,尤其是攻略,一定要做足。吴哥景点多,搞不好玩的是哪儿都不知道。
14. 出发前,手机要开通国际漫游,神州行、动感地带直接发送短信KTDQGM到10086,30天有效期,开通当天生效,月末最后一天19点后不受理。此外,最好关闭流量,因为越、柬流量费很贵。首都机场和柬埔寨的暹粒机场有免费WIFI可用;越柬酒店的大堂里面也都有WIFI,房间里一般也有,但信号不一定太好。
15.国际通用的转换插头可带可不带,越南和柬埔寨的电源插头基本都是两眼的,电压也是220V,但如果你的电器是三眼的,就要带转换插头了。推荐带一个小接线板,因为两口或三口之家出行,需要充电的东西很多。不是宾馆里没有足够的插座,关键是东一个、西一个的,着急收拾时少拿一个就麻烦了。
16. 美元、人民币一定要带,信用卡可带可不带。两、三个人的话,推荐提前换好30张1美元、10张5美元、10张50美元纸币和20张1元、10张10元、20张100元人民币,用于在景点购买钥匙链、冰箱贴、衣服、水布等小东西和在车上购买导游推荐的腰果、香蕉片、芋头片、胡椒粉、芒果干、桂圆干等,还有在机场、酒店、车上、船上要付的小费。如果想在首都机场免税店消费或导游带去的购物店买宝石、木雕、乳胶制品等大件,就需要用到信用卡了。
无论人民币和越盾、柬埔寨瑞尔的实时比价是多少,这两年,导游给你兑换的比例基本都是100元人民币换30万越盾或5万瑞尔。两、三个人一起出行的话,在越南和柬埔寨各换100元足够了。注意:不是每个人都换,是一个家庭在一地共换100元,因为好多地方人民币也是可以用的。
第一天  北京——河内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昨天,我接到了确切的出团通知,我们的飞机将于15:30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由于要办理各种手续,所以领队确定的集合时间是中午一点。
11:30,我们一家三口准时出发。先是打车到宋家庄地铁站,然后坐10号线到三元桥,再坐机场线。路上很顺,一个半小时之后,我们准时到达了T2航站楼的4号口。
我们的团队有20名游客和1个领队,年纪最长的79岁,最小的铭铭差一个半月6岁。奇怪的是,全团一共只有5名男士,包括领队和铭铭在内。
    集合——开碰头会——托运行李——出票——过安检,一切顺利。当我们兴冲冲地赶到7号登机口的时候,发现飞机晚点了。在等待的时间里,我们和同行的团友聊了起来。看到我们聊得挺欢,一个越南小伙子凑了上来。他自我介绍说是一名公务员,来北京是为了学习语言。小伙子很热情,也很有礼貌。看到老人,他“叔叔、叔叔”地叫个不停,还为我们介绍他家乡的特产。看到铭铭在空椅子上上蹿下跳,他居然说铭铭很“热闹”,把我和李超乐得够呛。
飞机晚点近一个小时,大约四点半的时候,终于起飞了。由于昨晚李超单位加班忙到很晚才回家,所以今天上午我们忙着收拾行李,只有铭铭吃了饭。出门前,我抽空吃了个煮鸡蛋,李超则什么都没吃。在飞机上,空乘人员的手脚很慢,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饭发到我们手里。
点餐前,服务员拿着一张印有梅菜扣肉饭和虾仁面的菜单让我们挑,当我们选好后,他充满歉意地对我们表示,梅菜扣肉饭没有了,只剩下面了。早知如此,直接把面端上来不就完了吗?其实虾仁面也还不错,有十来个不小的虾仁,还有面包、黄油、蔬菜沙拉和水果等。
由于我们是一家三口,所以特地申请了连在一起的三个座位。没有想到的是,这给铭铭提供了可以淘气的场所。越南航空公司的这种飞机座椅上没有电视。铭铭吃饱后实在无聊,渐渐不安分起来。他不但在椅子上钻上钻下,还乱摸乱捅,把我们气得够呛。
飞机在云端穿行,窗外是蓝蓝的天和连绵起伏的山峰,很美。
    晚六点多以后,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窗外,夕阳在云海的上边涂上了一抹瑰丽的金红。
接近北京时间八点的时候,飞机抵达河内机场,比预计时间晚了一个半小时。越南时间比北京晚一个小时,所以到了这里,我们都年轻了一小时。
过关、取行李,手续很顺利,速度也很快。在机场门口,我们遇见了来接机的导游阿胜。
上车后,年轻的阿胜为我们介绍河内的基本情况,而我们则新奇地欣赏着窗外的景色。
越南首都河内是全国第二大城市、政治中心,在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着六、七百万人。河内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四季较为明显。目前,这里是冬季,白天平均20℃左右,晚上10℃以下。
“越南在一千年前使用汉字,后来改用26个字母了。由于嫌不方便,去掉了“W”和“Z”,剩下的24个再配上六个声调,就成了现在的越南文字。”为了逗我们开心,阿胜在讲完越南文字的来历之后,说要教我们几句简单的越南话。话一出口,感觉发音怪怪的,大家也就嘻嘻哈哈的没有认真学。
车行二十分钟,我们来到了一家开业不久的越南餐厅。走进大厅,只见这里的天花板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很别致,也很漂亮。
开始上菜了,先是每人一小碗鸡丝米线,然后是每人一份米皮卷菜。米线汤很香,但米皮卷味道一般。接着,热菜陆续上来了,有脆皮鸡、松鼠鱼、肉丝炒豆芽、萝卜炖肉、肉沫豆腐、清炒白菜,主食是米饭,类似泰国香米的口感,不像我国东北大米那样有油性,但比国内南方一年两季的普通大米好一些。汤很一般,水果是很小的橙子,既甜又酸,味道很浓。最后,是每人一小碗类似绿豆沙的粥,甜甜糯糯的,味道很是不错。
饭后,在前往酒店的二十分钟车程里,我们路过越南的“天安门广场”——巴亭广场,看到了越南的人民大会堂和庄严肃穆的胡志明墓。
再往前走,视野里水光粼粼,阿胜介绍说,这里是河内的西湖。500多公顷的西湖是河内最大的湖泊。湖畔,有著名的镇国寺、真武观、十三别墅、胜利宾馆等建筑。关于越南的西湖,有着多种美丽的传说,其中一种是这样的:古时候,两个仙女私自下凡,因畏惧触犯天规而返回。临行前,她们各自从云端抛下一面梳妆镜留念,于是便有了中国杭州和越南河内的两个西湖。夜晚的西湖在灯光的掩映下非常漂亮,水中停泊的大型游船挂着各色彩灯,煞是好看。
在河内,摩托车是主要交通的工具之一。虽然是晚上,但这里马路上的摩托车依然很多。骑车人戴着头盔和口罩,有独行的,也有带人的。阿胜娓娓道来:河内人的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800~1000元左右,吃一碗河粉相当于10~15块人民币,消费还是挺高的。这边实行一夫一妻制,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可以生两个小孩儿。由于社会风气问题,男人找小三、小四的很多,有的甚至还有小六、小七。但外面彩旗飘飘,家中红旗不倒。正妻“大米饭”的地位不可撼动,其他外面的依次被喻为“小米饭”、“米粉”、“面条”、“面包”、“馒头”和“矿泉水”,属于补充和调剂之用。越南地图的形状是一个窄条,瘦瘦的;马路很窄,瘦瘦的;人几乎不吃早饭,早晨起床后一杯咖啡完事,加上又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生活,所以也是瘦瘦的;还有一点,就是越南的房子,很多也是瘦瘦的一条。越南的总面积有三十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包括黑户)大约一亿左右,密度不小。
车行在市区里,繁华路段的店铺灯火通明,装修水平接近三到五年前的北京。这里的地价与北京、上海不相上下,但有钱人还是自己买地盖房子,因为地皮的产权是永久的。在越南,许多男人喜欢戴绿颜色的帽子,据说源于“崇军”思想。之后的几天里,我还真看见了几个戴绿帽子的越南男士。
到达河内的“WINDY HOTEL”,已经接近北京时间晚上十点了。这家酒店是三星半的,房间面积不小,有独立卫生间、沙发,床也挺宽。液晶电视很新,屋里还有电热水壶和吹风机等小家电。
进屋后,我们简单安排了一下,就洗漱休息了,因为明天还要赶早出发呢。
第二天  河内——下龙湾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按照越南和柬埔寨时间行动。由于叫早的铃声晚了十五分钟,所以我们有点匆忙。在这里,提醒大家一点:越柬之行的酒店叫早时间从来没准过,晚二十分钟以内算正常,所以还是应该以靠自己为主。铭铭不想起,但在我们的催促下还是迷迷糊糊地爬起来了,6:30,平时还是睡觉时间。
    早餐不错,主食有面包、炒饭和现煮的米线,菜包括鸡肉、培根、烤肠、煎蛋等,三种凉菜看不出主要成分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几种东西切碎拼在一起,味道一般。此外,还有配面包的黄油、果酱及几种新鲜的水果。
    我们吃得饱饱的,出门看了看街景,又回头照了张酒店大门,然后上车奔赴下龙湾。
    从河内到下龙湾大约150公里。由于路不宽,所以车速提不起来。和我国一样,越南也使用中国的农历历法。在越南的十二生肖里,“兔”变成了“猫”,因为越南养猫的家庭比较多。
    沿途,我们见到了各式形式的越南民居。在越南,你买的土地永远是你的,房子想盖几层盖几层,没人干涉。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所以你一会儿可以看见几幢西式别墅,一会儿又能看见一条条窄楼。所谓窄楼,是指人们根据所买土地的形状向空中发展出来的一种建筑。大家会以临街的窄边作为门脸儿,顺长方向排布几间房,然后是二层、三层。奇怪的是,这些窄楼的侧面(长方向)极少设窗户,所以靠里的房间一天到晚要开灯,因为根本见不到光。
    在河内,许多人开摩托车上、下班,所以随处可见奔驰着的各种摩托车。
    刚刚上路的时候,天灰蒙蒙的,窗外雾气沼沼,能见度极差。我们大家忧心忡忡,担心出海后什么也看不见,而阿胜却胸有成竹,劝我们每人加250元人民币或40美金走下龙湾B线。他说,我们行程中免费游览的是下龙湾的A线,到斗鸡石就要返航。B线是欧美游客喜欢的线路,船继续往前开,能多看许多景观,还能登天堂岛欣赏下龙湾全景。有团友打开随身携带的行程单,发现自费项目栏中标明下龙湾的费用是200元,于是,车上发生了争议。这时,领队出面做工作,说多出的50元是加了一个溶洞。由于搞不清到底下龙湾A线或合同上标明200元的B线有没有溶洞,所以大家只好把钱交了。少数人不想去,但由于同在一条船上,怕刚刚出来搞不好团队关系,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交了钱。
车行一个半小时,我们在77超市停留,全体下车方便,感兴趣的可以采购土特产。
团友们坐在一起品尝了绿豆糕等几种小点心,感觉实在太甜了,就站起身在店里随便游逛。这里的物价不低,加上刚刚开始玩,所以大家购买力不强,出手的不多。
    中午十二点,我们来到下龙湾,入住三星级的BMC酒店。这里的房间挺干净,面积比河内的那家还要略大一些,不像别人攻略里说的那么差。
    12:30,我们一起到餐厅吃饭。午餐质量不错,菜包括烩油豆腐、鸡蛋羹、炸鱼丸、炒鱿鱼、浇汁鱼、白灼虾、蒜蓉油菜和春卷,还有米饭、青菜汤和橙子等。
赶了一上午路,铭铭饿了,吃了不少。饭后,我们踱出酒店侧门,这里有一个露天泳池,但不知为什么没有放水。铭铭下到池内蹦跳,我们则站在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致。酒店背山面海,景色不错。
下龙湾码头在酒店对面不远的地方,我们只走了几分钟就到了。在游客中,以亚洲面孔居多,看来主要是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欧美人相对少一些。
下龙湾游览票面值170000盾,游完之后,导游要收回交账。
过检票口的时候,铭铭因为没票,被拦了下来。看到团友们一个个都过去上了船,我们只好叫来正在和船家聊天的阿胜。
阿胜过来和检票人员交涉了一会儿,又把铭铭带到了购票大厅里。几分钟后,铭铭拿到了一张盖着章的免费票。在这边,规定七岁以下的儿童免票。身高一米二九的铭铭被认为已经八、九岁了,所以要买票。导游拿了铭铭的身份证明,让工作人员确认是2009年出生的,才顺利过了关。这里不像国内景点那样以身高为购票标准,我觉得更为可取。
    在下龙湾,一般一个团队包一条船。我们的船不是很大,一层的船舱能容纳三、四十人,二层前面是观景台,后边是控制室。
    我们一家三口和来自天津的一对五十多岁的女伴儿坐在一桌。午后的海面上,雾渐渐退去。阳光照在海面上,形成无数亮点,如点点珍珠,美不胜收。
    抬头望去,无边无际的海面上有许多船只,或走或停。虽然刚刚过午,但海风吹来,船舱里并不觉得热。
登船不久,不知从哪里钻出两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站在只有三十厘米宽的船舱边上推销水果。由于大家刚刚吃饱,水果也不是太新鲜,所以几乎没有人仔细看。见到他们在那么窄的船舷边健步如飞,我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过了一会儿,又有个年龄大一些的女孩来到船舱里推销明信片、邮票等纪念品。此时,大家都在忙着欣赏风景,几乎没有人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自然也就没有卖出去。
船行不远,我们在一座无名岛边靠岸,去参观下龙湾著名的天宫洞。
     由于在船上表现良好,铭铭被封了个“副领队”的职务。他举着领队从国内带来的小旗,兴高采烈地一路向前。
    长120米、宽25米、高20米的天宫洞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风貌,来自桂林的中国专家为这里配上了各色彩灯。置身其中,你无法不由衷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里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景色绝美。洞里道路平坦,台阶也不是很高。穿梭在奇妙的世界里,你时而能看到一片神秘的树林,时而又会看到奇异的海底世界。
这些钟乳石有的像极了树木;有的酷似冰凌;有的像巨大的蘑菇阵;有的像鱼缸和鱼。美,其实恰在似与不似之间。有时越看越像,但转过一个小弯,却又感觉像其他什么了。
    在这里,据说能看出胡志明、毛泽东、习近平等名人,也能看出白骨精、金箍棒和中国地图。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只能走马观花了。如果能够细细品味,一定能够看到或悟到更多。
    出洞回船的路不长,景色也非常不错。我们一路说说笑笑,边走边看。
“不去参观下龙湾,等于没去越南”这句话据说是郭沫若首创的。从二十多年前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次对越南下龙湾做出认定,分别是“自然风光”、“地质地貌”和“世界七大自然奇观”。这里原来叫做“鸿基市”,是因为出产的“鸿基煤炭”热量很高。后来,由于下龙湾的名气越来越大,于是被越南政府改成了“下龙市”。
游览下龙湾,就是观赏那些石灰岩地质的“馒头山”。阳光下,一个个远远近近、高低不同、形态各异的小山包犹如随意挥洒的水墨山水画,给你带来绝佳的视觉冲击。这里的海面风平浪静,船行其间,犹如在淡水湖中一样。如果不是远处的大小船只和那些后面拖着白浪的高速快艇偶尔驶过,很难想象这一刻你是置身于“汪洋大海”之中。
重新登船之后,我们直接上到了二层,准备欣赏分布海中的奇石。
游船转过一个小海湾,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回望来路,蓦然发现一块酷似狼狗的石岩,这就是惟妙惟肖的“狼狗石”。
     船行不远,我们又陆续见到了“香炉石”和“风帆石”。
    由于平时和家里的老人接触比较少,所以铭铭每次出国都喜欢和老人在一起。这次,他给自己认了个爷爷。
    在和导游阿胜坐了一会儿之后,铭铭又惬意地坐在甲板上晒起了太阳。
    作为下龙湾的标志,“斗鸡石”从正面看上去犹如两只斗鸡相向而立。待船绕过去以后,从背面看去,又如一条石斑鱼,居然有嘴、有眼、有尾,非常完整。
    再往前,我发现前面的一座山很像桂林的“书童山”。由于以前我曾经画过,所以一眼就认了出来。
    我们的船驶过一片海上村落之后,停靠在一片浮岛上。
弃船登岸,见这里养着虾、蟹、鱼、蛤及各种软体类海产,还有几个卖水果的。导游说可以买海鲜在船上加工,晚餐时候吃。我们大家转了一圈儿,没人买海鲜,但多多少少买了些热带水果。
我花十块人民币买了六个鸡蛋果,这东西看上去像芒果,大的如成人拳头般大小,小的与咸鸭蛋相仿。吃上去甜甜的,口感面面的,有点像蒸熟的黄瓤白薯。吃到后边,中间会有一到三个硬核儿,小的有大枣般大,大的犹如小一些的柴鸡蛋。
    离开浮岛,我们又见到了水中的“蛤蟆石”。
    见到海中景色不错,我们纷纷在甲板上摆起了Pose。
        船转了一个弯,又开了一会儿,在领队的指点下,我们又陆续见到了水中竖起的“大拇指”和“乌龟石”。
船行不远,天堂岛逐渐出现在眼前,该岛大名为“蒂托夫岛”,是以1962年访问北越的前苏联功勋宇航员杰尔曼-斯杰潘若维奇-蒂托夫的名字命名的。2006年,胡锦涛主席登岛后惊叹:这里真是人间天堂呀!从此,该岛又多了一个名字——天堂岛。
阿胜介绍说,欧美人非常喜欢这里,他们白天上岛戏沙、晒太阳,晚上回到游船上喝酒、狂欢、过夜。
    登岛后,转过一片沙滩,我们开始爬山。这里山高一百多米,共425级台阶。下半段的台阶相对好爬一些,半山腰有一个比较小的观景点。我们气喘吁吁地爬到这里歇脚,鸟瞰海面,眼前豁然开朗。
    继续往上爬,感觉台阶越来越陡。好在山并不算太高,所以尽管很是有一些累,但还不至于支持不住。十几分钟后,我们登上了顶峰。绿树掩映间,海面上海岛、游船星罗棋布,快艇拖着长长的白浪在海面上肆意挥洒,美不胜收。据说,这里就是当年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时的图片拍摄地。
    山顶面积不大,看看游客陆续上来,人越聚越多,我们停留了几分钟,开始下山。知道可以去玩沙子,铭铭很兴奋,在下山的路上不停地嬉闹。
    山脚下,有一片人造沙滩。一群老外开心地打着排球,还有一拨儿人或坐或趴,惬意地作观众。
        铭铭玩了一会儿水,又开始在沙滩上画画。
    徜徉在沙滩上,望着远处的海岛和水中的船,我们心情舒畅。
    夕阳西下,把海面染成了金黄色。我们托起即将下山的太阳,让快乐更久一点!
    登岛一个小时,我们恋恋不舍地回到了船上。坐在船舱里,看到天色越来越暗,太阳越来越低,霞光映在海面上,红彤彤的一片,很美。      
      上船不久,晚饭陆续端了上来。白灼虾、花蛤、油豆腐、春卷、炖鱼、炒鱿鱼、酸菜肉片、炒白菜,还有米饭、青菜汤和橙子,没想到在船上居然能够做出如此丰盛的饭菜来。虽然菜量不大,和中午重复的也比较多,但可能是因为下午玩儿的时间比较长,大家都有些累了,所以也就放开吃了起来。
    饭罢,船已经离岸不远了。由于天已经完全黑透,所以都看不到什么了。回到酒店,已经晚上七点半了。我们相约,如果明天能够早起,就一起到海边看日出。
第三天  下龙湾——河内——暹粒  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早晨,天还没亮,早起的团友就过来敲门了。我们竭力想把铭铭叫醒,但他翻了个身,又睡了过去。虽然很想去看日出,但望着打着小呼噜、睡得香香的铭铭,我们实在不忍心把他一个人独自留在宾馆里,于是只好充满歉意地婉拒了团友们的邀约。
过了一会儿,我们实在不甘心这样一直耗下去,就又一次叫铭铭起床。这一次,他居然不睡了,很快穿好了衣服。
    清晨的海边空气很新鲜,只是天空云量较多,勉强能够看见灰色云彩边上那一抹光亮。看来即使我们能够早出来半个小时,也依然看不到海上日出。
    街上人很少,感觉稍稍有些凉。我们一家三口过了马路,向海边踱去。由于太早,这里没有了昨日的喧嚣,一切都是静静的。在这个几乎没有游人的早上,我们欣赏着海中的游船,享受着这份属于我们的宁静。
    七点多的时候,该回酒店吃早饭了。望着昨日曾熙熙攘攘的游船码头,我们几步一回头。再见,美丽的下龙湾!
    今天的自助早餐不如昨天丰富,但吃饱是没有问题的。主食是三种面包和炒饭、炒河粉、米线,菜包括春卷、鱼丸和鸡肉等。
    八点钟,我们上车返回河内。
    车行两个小时,我们在一家大型超市停留。这里产品的质量过硬,据说是由旅游局担保的。不知是越南的旅游局,还是中国的旅游局。在中国厅,负责接待的越南店员说着相对流利的中文,热情地接待我们。
    我们在店里转了一圈,发现食品价格贵得有些离谱,也就没有多看其他东西,直接去看陈列在外边,准备出售的各种雕塑。
    在院子里,我们碰到了几个团友,他们有的去韩国厅、日本厅和欧美厅逛,有的在院子里溜达。上车的时候,几个团友开始向我们展示“战利品”。好几个人买了包,还有人买了衣服和围巾。她们津津有味地介绍着砍价的过程,馋得车上没有出手的几位百爪挠心,看看还有些时间,就匆匆下车采购去了。据说,这里的品牌包和衣服比国内便宜一些,还是值得出手的。
    接近中午的时候,我们来到了河内市区。路北面,一条半人多高的挡墙吸引了我的目光。临街的一面,全部是彩色的马赛克瓷片画,有历史传说、百姓生活、各种几何图形和美术图案,绵延几公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街面上很嘈杂,无论大街小巷,摩托车随处可见。几乎所有骑手都戴着头盔,七成以上戴着口罩。大街上,还有一景是电线杆上那密如蛛网、凌乱不堪的电线。不知是不是盖房的家庭自己随便接的,不然为什么能乱成这样呢?好想来越南尝试做一名电工,体会那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工作的感觉。
    午餐的地点应该属于河内市区,这是一个四层楼的饭店,但没有发现挂招牌。出国前,我看过一些网友的攻略,对于这座建筑并不陌生,看来是专门接待团队用餐的地方。
我们二十人分成两组,在两个长桌边相向而坐。
没过几分钟,上菜了。先是每人一碗鸡丝米线,然后每人给了一枝“棒棒丸”。由于语言不通,我们不知道这道菜的名字,只觉得很像小孩子吃的棒棒糖。一根直径一厘米左右,和成人食指长度相仿的棒是甘蔗芯做的,上面是一个乒乓球大的肉丸,吃起来甜丝丝的,味道不错。接着,是每桌两份的炒青菜、炸春卷、蒸茄盒、白灼虾、酸菜肉片和鱼。菜量不大,米饭加的也很慢。吃到最后,上来两个小姑娘推销竹制乐器,乒乒乓乓地敲击成调。由于感觉难度较大,团队里没人感兴趣。小姑娘面沉如水,默默地收拾起来,扬长而去,像是在完成任务。
    饭后,我们乘车前往河内市区参观游览。
    第一站独柱寺是越南独具一格的古迹,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因建在灵沼池中一根直径1.25米、高4米的石柱上得名。
    相传李朝李太宗年高无嗣,一天,他梦见观音菩萨手托婴儿立在水池中的莲花台上。不久,李太宗娶了一位年轻的农家女为妻。后来,她为李太宗生了个男孩,与其梦中的一模一样。李太宗随即下令模仿出水莲花建寺,世代供奉观音菩萨。
    1954年,独柱寺被撤退的法军炸毁,仅有石柱留存。
    1955年,新独柱寺在原址重建,但规模比原来的略小一些。
    不巧的是,我们到达这里时,正值独柱寺外重铺地砖,四周环境乱糟糟的一片。我们围着灵沼池的砖栏转了一圈,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
    第二站巴亭广场长320米、宽近100米,是河内集会和节日活动的重要场所,可容纳一、二十万人。巴亭广场旁边,是胡志明陵。
    胡志明陵对面,是造型独特的大会堂,白色建筑顶上的帽子有点像清朝官员头上戴的暖帽,只不过是暗绿色的,上面飘扬着的是中间一个五角星的越南国旗。
对面的黄色法式建筑是中央机关部门的办公地点,附近还有外交部等建筑。由于处在冬季,所以草坪虽然是绿色的,但多少有些泛黄。
        绕过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我们前往被誉为河内第一景区的还剑湖游览。根据行程里的安排,我们会在这里停留九十分钟,可以去逛还剑湖景区和所谓“河内三十六街”的商业街。导游介绍说,这里的商业街到处充斥着假冒名牌产品和各类小商品,没有什么特色东西可买。从这边到机场要将近一个小时车程,为了不耽误傍晚的飞机,我们在湖边的活动时间是一个小时。
还剑湖南北长700米,东西宽200米,湖岸四周树木郁郁葱葱,湖水清澈。相传在1418年,黎朝太祖、越南民族英雄黎利在发动反抗明朝的蓝山起义之前,在湖水中捞得一把宝剑,上刻“顺天”二字。十年后,已经称帝的黎利乘船游湖时,突见一金龟浮出水面,游向船边说道:敌军已被打败,请皇上还我宝剑。话毕,黎太祖腰部的宝剑突然摇动,掉到金龟嘴里,金龟含剑向湖底潜去。黎太祖与群臣惊讶不已,忙命人打捞,但那龟与剑早已不见了。于是,这湖就改名为“还剑湖”了。
我们在还剑湖东北角下车,沿湖东岸南行。湖边,游人三三两两,有当地人在锻炼,也有推婴儿车散步和少许情侣谈恋爱的。外国人不多,偶尔能够看见两、三个。靠近湖中间的地方,有几个民间画家摆摊为游人画速写,但生意清淡,几乎没有游人关注。
湖中间,有一座中国闽南风格的玉山寺。在玉山寺与湖岸之间,是朱红色木结构的“旭桥”。
    玉山寺规模不大,在三层灰色石柱门上,写有多幅白底黑字的中文对联,体现着明显的中国元素。
在桥头的桃腮山上,耸立着一座五层高的石塔,塔尖状如毛笔,取名笔塔。
    在湖中部的东岸,在六面越南国旗和越南共产党旗的掩映下,赫然耸立着气宇轩昂、威风八面的李太宗像,下面的年代标示为公元976~1028年。不知这位处于相当于中国宋代的“李皇帝”的生平,也不知为什么这里有国旗和党旗。试想如果见到秦始皇或唐太宗像前插几面国旗或党旗,你会有什么感受?
    我们在湖边漫步,享受着难得的安宁。见到身边的美景,我们会停下来拍上几张,毕竟马上就要离开河内了。
        集合的时候,大家多少感觉有些意犹未尽。在赶往机场的路上,我们再次领略了河内市容,见到了那独特的马赛克壁画墙。透过墙顶,隐隐可见里面似乎有些破破烂烂的样子。
一路前行,我感觉这里的街景和风格与国内中小型城市10~20年前的样子相仿,但房屋及各式建筑风格杂乱无序、乱七八糟。越南路窄,但交通状况尚可。虽然摩托车风驰电掣,但一路上基本没遇上堵车。
由于路窄,所以车速并不高。到达机场,我们和导游阿胜告别后,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托运行李、出票、过安检,好在一切还算顺利。北越这边属于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工作效率尚可。
紧赶慢赶,我们在规定时间来到登机口,却发现飞机误点了。好在时间不是很长,就可以登机了。
飞机坐得不太满,大约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样子。起飞不久,空乘给大家每人发了一小份面包加火腿,不知算是哪一顿饭。
    经过一番折腾,在体会了柬埔寨“小费通关”的特色后,我们于当晚九点多办好了入关手续。
    出了能够起降六架飞机的暹粒国际机场,经过“高树公路”,我们在导游阿龙的带领下来到金碗餐厅吃饭。
尽管不太饿,但见到久违了的酱油颜色之后,大家还是觉得比较亲切。菜一一端上来了,有红烧肉炖鸡蛋、炒鸡丁、侉炖鱼、清炒油菜、肉片酸菜、鸡蛋羹、凉拌内酯豆腐和香肠炒四季豆。
菜上齐后,大家品尝一番,感觉这边菜的味道比河内强一些,于是也就不客气了。
饭后,我们乘车五分钟,来到了四星级酒店“MAJESTIC ORIENTAL HUTEL”住宿。这里的房间比越南的大一些,看着也比较干净。
由于要在这里住上好几天,所以我们一进门就赶紧收拾、归置。屋内的设施和越南差不多,电视虽然是老式显像管的,但却可以接收到好几个中文台。
铭铭想看动画片,就拿着遥控器播来播去,居然找到了正在国内热播且争议颇大的《武媚娘传奇》。在这部电视剧里,据说是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女演员们常常“波涛汹涌”。播了几天后,广电总局觉得不像话,责令重剪。一周后,人们发现这部接着播的电视剧变成了《武“大头”传奇》。
第四天  暹粒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今天的早餐很一般,和我们预期的差距较大,甚至不如越南的三星级标准。这家酒店属于四星级,最富特色的是从大门到楼道全部采用实木,据说国内五星级酒店也很少有这样干的,因为成本实在太高了。
    从今天起,我们将利用两天半时间游览早在1992年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吴哥建筑群。这一次,我们之所以选择越柬旅游,其实主要就是冲着吴哥来的。
想要了解吴哥、读懂吴哥,强烈推荐旅游前观看台湾学者蒋勋先生的讲座《吴哥窟之美》。该讲座共有建国、领悟、鼎盛、幻灭四个主题,每个主题分为上、下两部分,共8个视频。搜索“优酷”或“土豆”均可找到,该讲座对了解吴哥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很大,全部看完需要近十一个小时。
通过《吴哥窟之美》,我了解了周达观和《真腊风土记》,继而了解了吴哥的发现过程。
公元1295年,浙江温州人周达观奉元成宗之命前往真腊,使团行至吴哥登岸,周达观在此逗留了一年。回国之后,他以游记的形式写出了《真腊风土记》一书,全书约8500字,详细描绘了真腊国都吴哥城的建筑和雕刻艺术;叙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经济、文化习俗、语言和真腊的山川、物产等,是当前流传下来唯一一部详细描写真腊风土人情的著作。需要的话,可以在网上找到该书的全文。
1431年,暹罗攻陷真腊国都吴哥。在此之后,不知是因为屠城流行瘟疫亦或其他什么原因,真腊国迁都金边,繁荣的吴哥城逐渐废弃。
1586年,葡萄牙牧师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发现了吴哥窟。他说道,它是如此非凡的建筑,难以笔墨形容。而且,它的建筑在世界上独一无二。遗憾的是,安东尼奥的说辞并没有在西方掀起波澜,人们认为他疯了。
十九世纪初,法国开始入侵中南半岛。1819年,法国J.P.A.雷慕沙将《真腊风土记》译成了法文。
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捕捉一种珍稀鸟类沿湄公河支流漂到了洞里萨湖。他带着4名柬埔寨随从登岸后,一路披荆斩棘,向森林深处行进。五天后,当他们一无所获、准备败兴而归时,突然发现在不远的森林里显露出五座高大的石塔。穆奥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沿着刻有浮雕的阶梯,步履蹒跚地爬上去,发现不远处的林海北面耸立着吴哥城和许多高大优美的建筑。在《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一书中,穆奥这样写到:“辽阔的森林中,圆形弧项、五重塔的巨大廊柱遗世独立般耸立于天际,孤寂地伸展于绿林之上,当目光触及这座美丽而又端庄的建筑物时,仿佛拜访的是一个种族全族的族墓”。“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穆奥回国后,大肆宣传他的发现,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数月之后,穆奥重返柬埔寨,不幸感染疟疾离世。
自亨利•穆奥起,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高棉,证实了穆奥的伟大发现。至此,埋没在原始丛林中的吴哥古迹在沉寂了四百多年之后,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上车后,导游和领队开始发草帽、T恤衫和矿泉水。草帽质量很一般;淡粉色的T恤衫没有吴哥标志,做工粗糙,很失望。按照导游的计划,我们今天前往大吴哥。
进景区前,所有人都需要先在外边办理门票。其实手续很简单,就是每人在镜头前站一下,一张带有照片的门票就打印出来了。这个过程使我联想起十几年前国内的一些景点,也是需要照一张像,然后会打印在门票上,不过近些年似乎已经很少见了。这张门票需妥善保管好,因为在景区里随时会有人查。
大吴哥的城门较窄,因为当年是按照大象的宽度设计的,所以必须更换小一些的景区专用中巴才能开进去。来到换车点,阿龙下车去协调,惊讶地发现今天的车被日韩团队包了,于是临时改变方案,先去参观女王宫。
女王宫位于暹粒以北三十多公里之外,被人们形容为吴哥艺术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面积不大,但以精美的雕刻闻名。这里其实和“女王”毫无关联,只是因为在1914年被发现时,建筑通体呈粉红色,所以人们称之为“女人的宫殿”。
来到第一道门前,我立即被头顶上那精致无比的浮雕吸引。中间的因陀罗雕像和坐骑三头象艾拉瓦塔栩栩如生,下方是乳海中翻涌的浪花,周围是精雕细琢的蛇形纹饰,吴哥工匠们在石头上雕出的不朽杰作令人叹为观止。
碑文记载,女王宫始建于公元967年罗贞陀罗跋摩二世统治时期,于吴哥王朝阇耶跋摩五世统治时期建成,原名“湿婆宫”。
女王宫东西走向,由东面67米长的引道和三重围墙组成。建筑主体区域面积约500平方米,以当地特有的红土岩和粉红色沙岩为主,规模小巧玲珑。身临其境,你会发现这里的一切无处不体现出细如织锦的雕饰艺术,使人目不暇接。
    藏经阁前游人不少,但拍照还是要等到人流刚刚散去的那一刻。我们不想在照片中苦苦寻找自己,也不希望过多游人破坏了身边迷人的景致。
女王宫各处的浮雕刀工流畅细腻,造型繁复圆润,线条纤巧柔美,色彩鲜艳妩媚,在所有吴哥建筑群的浮雕中首屈一指。这里的浮雕以印度教的传说为背景,每一幅浮雕的背后,都是一段动人的传说。
走到后面,可见一个“T”型石台。朝东的正门和朝西的假门由夜叉把守;南、北两塔各有一个朝东的门,分别由毗湿奴的坐骑伽鲁达和狮子把守;正门通向主塔的东西向走廊向南、北两侧各开一门,由神猴把守,所有把守卫士都是人身、动物脸。
    上图中间正面的是神猴,侧面的是狮子。下图是保存完好的三座主塔。
绕过主塔,可以看见后面的护城河。再往后走,就见到了由地雷受害者组成的残疾人表演团。悠扬的乐声里,赫然可见摆放在他们身边的假肢,触目惊心。
一个小时匆匆而过,看看集合的时间将近,我们随走随拍,向停车场赶去。
准时回到集合地点,我们没有发现团友的影子,原来大家都晚了。李超对刚才由于时间紧迫而没有来得及砍价的裤子耿耿于怀,就跑回去砍价,顺便寻找大部队,我带着铭铭在车前边玩边等。过了将近半小时,李超提着一包衣服和大家一起回来了。
上车后,我们准备去吃午饭,阿龙开始推销自费项目套餐。出国前,由于攻略做得很足,所以我们一家早已打定主意,只参加崩密列一项。柬式按摩两个小时,我们兴趣不大,况且铭铭在一边一定会坐立不安。《吴哥的微笑》应该还是不错的,但一是我们一家更喜欢自然景观,对歌舞兴趣不大;二是导游介绍说看了表演能明白吴哥的历史和由来,而我认为此说法过于夸张。行前,我看专题片近十一个小时,勉强对吴哥有了点概念。不到八十分钟的歌舞表演怎能有这样的功效呢?三是一天玩回来本来就挺累了,再出去看表演,我们担心铭铭吃不消。
午饭的菜包括白斩鸡、侉炖鱼、卤水豆腐干、肉片炒面、肉丝炒豆芽、摊鸡蛋、炒空心菜和清炒油菜,大家都吃得不少,可能是因为饿了的缘故吧。饭后,每人有一个绿色的小香蕉。这东西挺不起眼,涩涩的样子,吃起来却很甜。
回到宾馆,导游开始收自费项目的费用。在他的单子上,写明崩密列40美元、《吴哥的微笑》35美元、柬式按摩25美元,不知100美元的套餐价优惠在了哪里?
由于只参加部分项目,为了不影响导游的生意,我特意等到了最后。听说我们只参加崩密列一项,导游怔了怔,然后说我们三人一共100美元,因为要买门票,所以孩子收一半。我知道不到六岁的孩子其实是不要门票的,但想想毕竟坐车了,而且团队中有了这个小孩子,导游也一定会分心照顾,也就没有过多计较。
正在这时,团队里一个上大学的女孩儿上电梯时被门夹了手。看到她痛苦的表情,大家都关心地围了过去。因为如果骨折了,必须马上去医院。导游曾介绍说柬埔寨的人不如牛值钱,看病既贵又不方便。我不是大夫,在医学方面也没有什么造诣,但从她的表情上看,虽然感觉很疼,但还没有达到骨折的程度。事后证明,只是虚惊一场。
下午三点,我们出发去参观小吴哥。柬埔寨团队旅游的特色是有午休时间,因为中午实在很热,而且每个景点并不是特别大。
小吴哥又称吴哥窟、吴哥寺,原意为“毗湿奴的神殿”,是世界最大的庙宇,柬埔寨的标志,也是整个吴哥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庙建筑。与其他高棉寺庙相反,小吴哥坐东朝西而建。有学者认为,苏耶跋摩二世修建小吴哥的目的是将其作为身后的葬庙。理由之一是画廊中的浮雕故事是按逆时针排列的。在婆罗门葬礼中,便采用与正常相反的顺序。其二是在中央圣塔内发现了一只埋葬的尸罐。
小吴哥建筑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祭坛和回廊的基本布局,祭坛由三层长方形回廊环绕的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祭坛的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上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围,环绕着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
    小吴哥的护城河如口字型,东西长1500米、南北长1350米、河面宽190米,外岸由砂岩矮栏围绕。我们大家在护城河边照了团队合影,然后由导游带着往里走。
护城河上,正西、正东各有一堤通往吴哥窟的西门和东门。东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长200米、宽12米,上铺砂岩板。护城河内岸,留有一道30米宽的空地,围绕着吴哥窟的红土石长方围墙。围墙东西长1025米、南北长802米、高4.5米,正面中段是230米长的柱廊,中间树立着三座塔门。正中的塔门是吴哥窟的山门,比左、右两座高些,如山字形,各塔门都有纵通道和横通道,呈交叉十字形,纵通道特别宽阔,可容大象通过,用以出入寺院,横通道可以游览旁边的画廊。
    走进建筑内部,我们立即为真腊人的雕刻手艺赞不绝口。在那一幅幅精美的浮雕上,仙女们头戴金冠,上身赤裸、下着短裙,表情丰富。无论阴雕、阳雕,那精致的花纹和娴熟的雕刻技法无不令人叹服。
一路上,墙壁上那斑驳的印记和路面上的坑洼昭示着岁月的痕迹。由于离景区最精华的部分还有一段距离,所以这边的游人不算多。
由寺庙围墙西塔门通寺庙西山门的大路宽9.5米、长约350米、高出地面1.5米,路面用砂岩石片铺砌,还算平坦。石路左右两边,排列着带有七头眼镜蛇装饰的栏杆,路南和路北,各有一座藏经阁。
行进间,李超突然找不到铭铭了。由于怕他走丢,她一路小跑地向前找去。
不知所以的铭铭先是自顾自地玩着,在找不到妈妈之后,就乖乖地拉住了我的手。我们跟着团队一路前行,而李超在前边找了一圈无果之后,站在高处回头望见了我们,匆匆赶了回来,但脸已经晒得通红了。
在藏经阁和寺庙之间,路北有一片荷塘,路南则是清水一泓。从这里,可以清晰地拍到小吴哥景区最为经典的五塔和倒影。
    路段的尽头通往吴哥寺庙山门的十字王台,左右有狮子守护。
十字王台的尽头是吴哥窟的中心建筑群,它由大、中、小三个以长方形回廊为周边的须弥座,依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中心五座莲花宝塔象征须弥山。美国学者艾丽娜·曼妮卡解释这三层回廊分别表国王、婆罗门和月亮、毗湿奴。
第一层须弥座由砂岩石垒成,高出地面约3米;上面建有东西长220米、南北长190米、高3米的长方形回廊。在回廊四角,各有一座塔门;正西、正东各有三座廊门,正北、正南各有一座廊门。塔门和廊门内、外的石阶分别通往第一层内院和寺庙外院。回廊内侧的墙壁为画壁,外侧有两排并列的方石柱,内侧的一排是支撑画廊拱顶,外侧的一排支撑着半拱顶边廊,保护画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晒雨淋。
画廊的石壁上,排列着雕工精细的八幅巨型浮雕。这些每幅高约两米、长近百米,全长近八百米,绕寺一周。浮雕描绘的是印度著名梵文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及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从西北壁角向南的西廊展示《罗摩衍那》中的阿逾陀国王子罗摩因妻子被抢而邀请各路神仙助阵,最终击败罗刹魔王罗波那的场面。在《摩诃婆罗多》故事中,本是同根生的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混战,场面惨烈。南画廊的浮雕展示吴哥王朝的历史,其中一幅所雕为苏耶跋摩二世头戴王冠,赤足盘腿坐在宝座上,左手向左指,右手靠着宝座扶手,左右各两名手执长扇的侍从,身后还有手持巨蜡的宫女。接下去是印度神话中的32层地狱和37重天堂。东画廊描绘古印度神话普拉纳斯中毗湿奴令92尊阿修罗和88尊天神以蛇王婆苏吉作为绳索搅动乳海的场景。向北的毗湿奴击败阿修罗的场面是后人所加的。北画廊描述的是毗湿奴的第八化身黑天战胜阿修罗班那的场景。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画面较小,多是描述罗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
这里的每一幅壁画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无论何种场面,即使是背景中的人物,也都刻画得惟妙惟肖,连衣服上的纹饰都清晰可见。可以想象,从事雕刻的工匠们自己一定也是宗教的信徒。在雕刻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和养家糊口,而是在追求自己的信仰,在进行艺术创作。
进入第一层回廊西门,踏入一个被中央十字游廊隔成四个院落的田字阁,其地面比游廊和回廊低大约一米左右,这里原来看上去像是水池,但目前没有水。
田字阁的南北廊宽约3米,外侧封闭,内侧立有双排方柱,外面的院子是寺庙第一层围囿的内院。在第一层围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藏经阁,北廊、中廊和南廊各有石阶廊通往寺庙的第二层围囿。
导游带着我们绕到了南面,准备继续向上攀登。第二层台基高出第一层台基约五米半左右,比第一层陡得多。四周的长方形回廊东西长约115米、南北长约100米,回廊没有石柱和偏廊,两壁竖立着葫芦棂窗,间以天神浮雕,非常精致。
尽管这里比较陡,但大家还都沿着木质台阶,较为顺畅地爬了上去,包括团队中两位75岁以上的老人。看着他们并不很吃力的脚步,我不禁感叹,身体真的是最重要的!没有良好的身体作为保证,怎能亲自领略到这份神秘和美好呢?又如何体会到一级级登顶,不断超越自我的喜悦呢?
    铭铭抢在我之前上了台阶,他蹦蹦跳跳、一路小跑地爬了上去。看到漂亮的地方,他不时停下来让已经混熟了的团友阿姨们给他照相。
这一层的回廊共十座廊门,四角和东、南、北方向各一,西边有三座。每座廊门有内外两个石阶,分别通往第一围囿和第二围囿内院。西边的三座廊门通往第一围囿的田字阁。
    第二层回廊四角的塔门顶部各有一座宝塔,因年久失修,顶部已损毁。
第二围囿内院的西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经阁,其间由一个十字形阳台的南北道相连。
第三层台基是最内和最高层的台基,称为巴甘,正方形,高12米。台基四周有十二道台阶,东南西北每边各三道。这里的“通天之路”设有32~36级台阶,倾角达到75度,15厘米的宽度只能容下半个脚掌,必须手脚并用、匍匐攀登,象征登天路的艰辛。
在第二层台基上,我们排起了长队,准备向最高层进发。听说这里不让孩子上,李超把铭铭藏在排队的人群里,但不久还是被工作人员挑了出来,只好跟导游阿龙一起坐在旁边干等。
由于团队里男士奇缺,作为准备登顶三位中最年轻的一个,我拖在了整个团队的最后面。排了大约十分钟的样子,我们开始向上爬。
数年前,一位法国女士在这里失足跌落,不幸身亡。其夫悲伤欲绝,捐款修建木梯和扶手,故有人称此梯为“爱情梯”。我们扶着铁栏、踏着木梯拾级而上,感觉虽然陡,但还算可以接受。如果工作人员放铭铭上来,他一定会非常轻松地爬上去。在管理者的疏导下,这里的人流不是很密。我们一边往上爬,一边低头去看楼梯下面原来的石阶,很窄、很陡,还有些向下斜,大约10度左右的样子,看来古人想爬上去真是不易呀!
登顶之后,绕过几个堵在入口处照相的人,我来到石栏边俯视下方。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见第二层台基上的建筑及其顶部的一砖一瓦。这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太阳不再像中午那么热,却把能够照到的地方照得很亮。
我们穿梭在回廊间,徜徉在历史的记忆里无法自拔。外面,是一片片灰黑色的砖石。远方,是黄绿相间的草地和郁郁葱葱的树木。
    这一层的田字形重檐画廊有60米见方,上立五座莲花圣塔,排成五点梅花式。中间的主塔高42米,塔顶离地65米。五座宝塔内设有神龛,主塔的神龛中最初供的是一尊毗湿奴。在改奉佛教后,中间改供佛像。在各塔门之间及塔门与主塔之间,由田字形画廊相连。回廊东南西北四边正中各有廊门,每座廊门有台阶下通第二层;回廊四角的塔门各有两道台阶下通第二层。
       我们沿着并不很宽的通道前行,随处可见竖立着的葫芦棂窗和残缺的石雕坐像。看着眼前的斑斑驳驳,想象着它们当年的样貌,大家唏嘘不已。
在《真腊风土记》里,周达观把吴哥建筑群描绘成金碧辉煌的样子。但是,今天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却只是满目疮痍。岁月无情,给吴哥建筑留下了满是沧桑。但人为的破坏,却使吴哥损失惨重,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不知何年何月,那一层层不怕火炼的真金不知去向,只在建筑上留下一排排空空的孔洞。
    回廊里,游人并不算很多。由于五点以后就不允许游客登上来了,而我们幸运地提前半小时登顶,所以得以痛快地游览。看着身边的人似乎越来越少,我们心情舒畅,唯一遗憾的是铭铭无法上来。
大家一边赏景、一边拍照,兴趣盎然。这里的面积其实并不是特别大,但回廊曲曲折折,所以只是偶尔能够看到自己团队的人。迂回间,不时看见几尊无头的佛像静静地蹲在墙角,不知在何年何月遭到了不幸。稍有遗憾的是,我们始终没有看见传说中经常可以碰到的僧侣,哪怕只有一位也好。
吴哥的美其实根本无法用相机描绘出来,因为它一直在变。即使你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也能够看见不同光线下变化着的景观,这一点是我之前在世界各地旅游中从未体会到的。
天已经不热了,太阳渐渐把能够照到的地方涂成了绚丽的金黄色。站在回廊的阴影里,我们欣赏着夕阳下金色的吴哥,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上山容易下山难!从三层平台向下走的时候,由于没有上行的人,所以人流自觉地分成了左右两边。下面,是等候着的各团队导游和因为晚到或体力不支而无法登顶的人们。
由于惦念着下面的铭铭,所以我下得非常快。到达第二层后,阿龙如释重负地指了指墙角说,交给你了啊!
回头望去,只见一个小小的身影默默地蹲在东北塔的墙角,无奈地低着头。由于草帽的遮挡,我看不见他无奈的表情,却能够体会他颓丧的心情。
不知是不是心灵感应,不等我出声,数米之外的铭铭突然抬起了头。见到我的一瞬,他先是把头深深地埋在了草帽里,但几秒钟之后,立即笑逐颜开,摆起了Pose。
    在导游的催促下,大家无可奈何地开始下撤。由于我们这一趟行程中没有安排去爬巴肯山,所以最多只能看看水中的夕阳和金色的吴哥了。在第二层的时候,我问阿龙什么时候适合去巴肯山看日落,得到的答复是这个季节不行,最漂亮的是在夏季酷热的时候,因为那时候云量少,天空最透亮,夕阳映在残缺不全的建筑上是最美的。在出行前的攻略里,我看到了一个驴友在去年一月拍摄的巴肯山日落,感觉和宣传媒体中看到的景象差距不小。
    我们一家三口和另外几个团友一起从西面向下走,路上,大大小小建筑上精美的雕刻不时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使人流连忘返。
    夕阳照在建筑的顶部,和没有照射到的地方形成了鲜明的颜色对比。不知为什么,以前在别处从来没有注意过这样明显的区别,也许只有吴哥这种苍凉的感觉才能映衬出如此奇景吧!
一路上,我们欣赏着大自然的奇迹,早已把导游的催促放在了脑后。法不责众,看到大家没有快走的意思,导游一转眼没了踪影,估计是跑出去抽烟了。我们乐得没人管,反正大家在一起,也不担心车跑了,索性照个够。
   在荷塘前,我们重又照到了五塔和完整的倒影,画面完美得无可挑剔。
    通过计算可知,建造小吴哥所用的石方量超过五百万吨。加上后期装潢等工序,即使在现代,也需要近三百年时间。事实上,小吴哥的实际建造时间不足四十年。在一千年之前,高棉人在建筑方面创造的“高棉速度”令今天的我们依然叹为观止。
集合的时候,大家都比预定时间晚了一些。最后,两位比大家晚了五分钟的团友成了众矢之的。看来晚可以,但一定不要做最晚的。枪打出头鸟,如果所有鸟都出头了,出头最长、最好打的那只就该倒霉了。时代变了,如果铁下心来做一只遵纪守法、绝不出头的鸟,恐怕没等到出头鸟被打死,自己就先饿死了。
    由于晚上还有柬式按摩等节目,所以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目标。有人提出想买冲锋衣,于是导游把我们带到了一家专卖“North face”的奥特莱斯店。几位团友觉得里面的品牌东西质量不错,价格也比较公道,就放心出手了。
再下面的一站是去吃柬式风味餐,所以我们直奔餐厅。
    餐厅面积挺大,舞台上,几个演员卖力地表演着,服饰华丽、高雅,音乐如同导游之前形容的那样,叮叮当当的。
这是一家自助餐厅,饭菜、饮料品种丰富。由于时间不是特别充裕,所以我们几乎无暇欣赏台上的舞蹈表演,只是一趟趟地取餐、吃下;再取餐,再吃下。
    尽管有些匆忙,但大家普遍感觉这是几天来最可口的一顿。
19:30,舞蹈结束了,食客也走了八九成,只剩下零零散散不多的人。
    餐厅离酒店很近,感觉似乎一拐弯就到了。我和李超背好包,叫上疲惫不堪的铭铭,坐电梯回屋休息去了。大多数团友回到房间后要马上洗脚,然后下楼集合,去参加两个小时的自费项目——柬式按摩。团友们参加的这一场按摩要到晚上十点半结束,回来应该在十一点以后了。
第五天  暹粒  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今天早上出门时,发现两部电梯门口都贴着封条。联想起昨天晚上连续停电好几次,不知发生了什么问题。不管怎样,总之吃早餐要自己下楼、上楼了。在柬埔寨,酒店大厅是G层,然后才是一层、二层……以此类推,我们住的四楼实际相当于国内的五层。
    八点钟,我们准时出发前往大吴哥。
    大约四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城门前,这时,这里已经人满为患了。各种小车和“tutu”车排着队缓慢前行,走路的游人也不算少。
    大吴哥的五座城门属于塔楼结构,中间门洞的宽度刚好可以通过一头大象。门洞上方,有三座石塔。在中间稍高的塔上,有正反两面硕大无比的佛像,面朝路的方向,旁边两座矮些的塔上各有一个面朝侧面的佛像。
    所谓大吴哥,实际上指的是吴哥城。建造这里的阇耶跋摩七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有学者认为这里的佛像是观音菩萨,更多人认为它是阇耶跋摩七世自己和佛的结合体。
   吴哥城门外的护城河宽约百米。古时候,这里养有鳄鱼,据说是用来抵御外敌入侵的。
    护城河上的石桥两侧,各有一队54个石雕半身像组成的栏杆,这就是这里最著名的搅拌乳海雕像。
    搅拌乳海是著名的古印度神话故事之一,在《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都有记述,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为了取得能够长生不死的甘露,天神和阿修罗们合作,约定求得甘露后共同分享。双方以曼荼罗大山为杵,大蛇婆苏吉为棍,维护之神毗湿奴化作大海龟作为支点,一起搅拌乳海。毗湿奴深知阿修罗多疑,建议由他们持蛇尾、天神持蛇头,但阿修罗们要求反过来。结果,当蛇王身体被绞紧时,吐出毒焰和热气把阿修罗们熏个半死。而蛇尾在空中挥舞时,形成了香云,间或有甘雨撒落,使天神们工作得轻松愉快。双方日夜不停地搅拌乳海,一直持续了数百年。乳海翻腾,海中陆续升起各种神物。甘露出现后,几经反复,最终被天神施使美人计据为己有。双方大打出手,阿修罗们战败,被赶回了地狱。
    从城门外向里走,左边一队是慈眉善目的是天神,右边一队面目狰狞的是阿修罗,两队所抱的七头蛇身是桥栏杆,桥下的水比较清澈。可惜的是,不少天神和阿修罗的头被盗走了。有少部分装上了不知何年何月加工的新头,颜色明显不一致,多少有些不伦不类。据观察,无头的大约占五分之一左右。
    在吴哥城的正中心,是由阇耶跋摩七世下令建造的巴戎寺。这里是我们今天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景点。
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底层的基台东西长160米、南北长140米;二层基台东西长80米、南北长72米;三层基台为十字形,各层基台周围均设有围廊。
在顶层平台和围廊上,48座大小不一的宝塔簇拥着中心圆塔,形成林立的塔群。每座宝塔上,都刻有微笑着的四面佛,面目酷似阇耶跋摩七世本人。和吴哥城五个城门上的加在一起,这里共有216张笑脸。虽然每张脸上的笑容都不相同,但每个微笑都是那么安详、和善。由于天灾人祸,目前现存的宝塔只剩下了37座,有些笑脸也已经看不清了。
巴戎寺建筑结构复杂,经过多次重修、改建和增建,现在的建筑实际上是由两座不同时代和造型的寺庙叠加而成的。在回廊里,1200米长的浅浮雕令人惊叹的刻画了一万一千多个人物。内层回廊主要描绘的是神话和宗教故事,外层回廊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从战场厮杀到生产劳动、集市贸易应有尽有,包括节日庆祝、街景、建筑、拜神、送礼、煮饭、打鱼、斗鸡、魔术等。
阇耶跋摩七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王者,在两次放弃做国王的机会后,眼见外敌入侵、生灵涂炭,于年近六旬时扛起重振帝国的大旗。在位期间,阇耶跋摩七世将真腊王国由一个破败之国发展成为统辖54个省的强国,并将国教由原来的印度教改为大乘佛教。在这里,人们看到的不再是印度教所表现出的永无休止的争斗,而是佛教的淡泊、宁静、包容与恒远。阇耶跋摩七世活了九十四岁,在那个时代极为少见。
这就是这里最著名的一张脸,令吴哥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我们穿梭在建筑群里,寻找各种角度、各种表情、各种光线下的笑脸。在这里,你随时随地能够看到笑脸,而且每一张笑脸的表情都各不相同。
    这张“贴鼻子”是来到巴戎寺必拍的。还好,这里有很多鼻子可贴,所以用不着排队。
    这里除了那一张张迷人的笑脸外,雕刻艺术也精美异常。先看看飞天优美的姿势,再来欣赏一下43米高的中央佛塔。
    我们在顶层逛着,可以看到这边有较多的欧美游客。还有,就是随处可见的斑驳石块。很难想象这些建筑当年的原貌。
    时间快到了,抓紧时间再来张合影。今天,我们穿了亲子装。
    下去的路上,我们见到了建筑内墙边堆砌的砖石。没有时间考证这里每一个景点都是由哪个国家从何时起主持修复的,也不知道修复之前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别人的攻略里,我看到过多幅照片中有当地的僧侣出现,感觉和那种沧桑感配在一起,无比惊艳。奇怪的是,在我们这趟吴哥之行里,这是我唯一见到的僧人。
    集合之前,我抓拍到一张游客骑大象游玩的照片。以这样的速度,不知他们能去哪儿呢?
    离开巴戎寺,我们去参观斗象台。这个祭坛中央阶梯的两侧是饰有三头象的阶梯和布满大象及主人狩猎场景的巨型浅浮雕护墙。
    祭坛是一条长350米、宽约3米、高约2.5米的条形高台,曾经是公共庆典和阅兵的巨大检阅台。看到由毗湿奴的坐骑伽鲁达支撑着的台阶和长达百米的大象墙,非常震撼。
    斗象台对面,是由红土砂岩建成的十二生肖相。其中一字排开的十座分布在左右两边,中间的两座稍微靠后一些。十二生肖塔建于阇耶跋摩七世时期,是争议双方等候神断的地方。所谓神断,是指将判断对错的权利交给神,就是把双方同时关进塔里,不给吃喝,谁先死说明谁有罪,是天神在惩罚他。我想,这是利用了做贼心虚的心理吧,有愧者精神紧张,日日担心、夜夜难眠,难免病由心生。
    真腊的十二生肖和越南一样,也是有猫无兔。据说这里的十二生肖是用纯金打造的,多灾多难的高棉人民长期遭受异族侵略和疯狂的掠夺,所以真金早已不知于何年何月被盗取一空了,只剩下十二根没有头的空心石塔孤独地矗立在那里。
    由于之前有人抱怨一些人在游览过程中迟到,导致行程延迟,所以从这个景点起,我们立了规矩。因为怕迟到,大家必须提前几分钟回到上车。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景点,导游本来给的时间就很短,所以我们只能抓紧时间看,然后匆匆上车。
    下一个目的地周萨神庙建于公元十二世纪初期的索亚娃曼二世统治时期。十九世纪后期,驻柬法国军官迪科发现这组建筑时,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该庙供奉的是周萨神,故将其命名为周萨神庙。
    周萨神庙由中国政府资助修复,与其北边相距170米的塔玛侬神庙建于同一时期,建筑布局、结构形式也完全一样。有趣的是,塔玛侬神庙是由法国资助修复的。
    这里是吴哥建筑群中规模较小的一座。由于结构紧凑、距离近,院落空间狭小,给人以森严而神秘的感觉,所体现的小吴哥风格达到了吴哥建筑发展的顶峰。
    2002年,著名吴哥古迹专家,72岁的法国人吉托女士来到吴哥。经过一番考察,她认为中国工作队在石刻石雕、石材修补、构件安装、工人劳动和施工组织方面是各国工作队中工作最出色的。有时间的话,可以仔细比一比中国和法国的修复风格有什么不同,评价一下双方工艺水平的优劣。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在这两个神庙外边停留了很短时间,根本无暇走进去细看,很遗憾。
和周萨神庙相比,塔玛侬神庙保存得相对完好一些。这两组建筑虽然规模不大,但所有雕塑的立体感很强,浓缩的一定是精华!
        车行几分钟,我们路过茶胶寺,这里又名塔高寺,是阇耶跋摩五世为自己兴建的葬庙。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期间,很多寺庙都没有完工,茶胶寺便是其中之一,是在做到装饰工序时停工的。作为一座没有能够完成的建筑,茶胶寺记录了吴哥建筑的建造工艺:先用石块筑起整座建筑,再在墙壁表面雕刻佛像、浮雕。
茶胶寺是第一座全部由沙岩建成的寺庙,宏伟的中央金字塔结构高度超过50米,是柬埔寨建筑史上的里程碑。这里之所以未完工,有传说是因为国王死去,但没有明确的说法。导游说这里不吉利,好象是曾经被雷劈死过人吧,所以不但没有依据行程单给我们三十分钟参观时间,甚至连车都没有停。我们只在车上晃了一眼,远远看见建筑顶上似乎搭着绿色的网,据说这里也是由中国政府援助维修的。
上午的最后一个景点是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其母亲下令兴建的塔普伦寺。当年,这里拥有高僧、祭司和舞女,是一所具有庙宇和修院双重功能的神殿。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人发现塔普伦寺后,因整座寺庙已被当地人称为蛇树的卡波克树的树根茎干纠缠盘结在一起而放弃整修,保持了原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形成了今天塔普伦寺林寺一体的独特景观。
塔普伦寺尊奉婆罗门教和佛教,目前只剩下长40米、宽30米的内层围墙了。据碑文记载,塔普伦寺于公元1186年奠基,寺庙包括260座神像、39座尖塔、566座宫邸。当年,塔普伦寺内常住者超过12500人,包括18名高级牧师、615名舞蹈家、约5000名官员和助理。在寺庙外围,有3140个村庄的约八万人为塔普伦寺服务。
走进塔普伦寺,首先见到的是那些需要几个人合抱的大树,包括大叶紫檀、黑檀、黄花梨、油桐等许多名贵树种,每一株都有几十米高,数量多得难以计数。
    再往里走,就是开始欣赏那些树林中的建筑。几百年前,一粒粒小小的种子在荒无人烟的建筑群里生根发芽,渐渐长成一棵棵参天古树,形成了原始森林。坚固的建筑在种子强大的生命力之下被撑裂、拱倒,如果不是亲临现场,谁能相信树木能够把巨石建造的宫殿推倒成为废墟呢?
尽管被树木缠绕、破坏,但依然可见尚未倒塌的建筑上那些精美的雕刻,艺术的魅力是永恒的。
在塔普伦寺,有一座极为特殊的敲心塔。塔高10米左右、宽约6米,特殊的椎状设计使两边回音大,中间回音小。贴墙站在塔里,拍打自己的胸膛,可以听到响亮的回声。传说阇耶跋摩七世情绪低落想念母亲时,便进入塔内敲击心胸,那响亮的回声犹如母亲在天之灵的呵护之音一般,使他立即心平气和。
塔普伦寺的中央圣塔原高50米,目前尖顶已崩塌。站在塔内仰天望去,可见墙壁密密麻麻地布满小孔,据说当年每个小孔里都嵌有宝石或珍珠。
通过破译这里的梵语石碑,可知当年的塔普伦寺聚集着惊人财富,包括一套重达500多公斤的黄金度牒、35块钻石、40620颗珍珠、4540颗宝石及大量丝绸。
塔普伦寺神殿里供奉的“智慧女神”是依据阇耶跋摩七世母亲的形象塑造的,可惜我们无暇去看。
寺中,有一种叫做绞杀榕的树木,线条优美、柔情似水,但却绞杀成性、凶残无比。2001年,好莱坞电影公司将英国EIDOS公司1996年推出的经典游戏《古墓丽影》拍摄成电影时,将淹没于热带丛林中的塔普伦寺作为外景地,以绞杀树的可爱和残忍来烘托人物性格和故事脉络。
2001年6月,影片公映,立即好评如潮。在电影中,塔普伦寺的原始、自然、神秘以及绞杀榕优美的身姿和奇特的性格抓住了观众们的心。此后,塔普伦寺和绞杀树名声鹊起,人们争相到塔普伦寺一游,并在电影镜头中的绞杀树前拍摄留念。由于游客太多,景区用栏杆将树拦住,游客想要照相必须排队。
在这边,有时能够看见一些沙子,据说是拍摄《古墓丽影》时为保护地面留下的,不知是不是真的。
      在这里,树木肆意生长,有些竟然是从墙头上长出来的。它们从石缝里钻出来,沿着建筑物爬行,所到之处墙倒屋塌,难以幸免。抬头望去,一条条巨蟒般的树根在墙上攀爬,形成了一幅幅壮丽的景观。在神奇大自然面前,人类变得非常渺小。
    我们在塔普伦寺的游览时间是一小时。还剩二十分钟的时候,导游带着我们回到了接近寺门的位置。这时,我忽然想起出国前在别人攻略里看到的“树根中的微笑”,就去问导游。阿龙看了看表,觉得时间来得及,就给我指了个大概的方向。
看到我匆匆往回跑,李超和另外两个团友问明情况跟了上来。铭铭没有找我们,跟着其他团友慢慢向外走去。
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后面跑,只用了几分钟,就回到了导游说的拍摄《古墓丽影》的地方。由于不知道从这里该往哪个方向走,我盯上了旁边穿着浅黄色制服的柬埔寨导游。当我听清他们在用汉语聊天时,大喜,忙过去询问。导游看了看我,抬手指着旁边说,在那边有好多人的地方,太小了,看不清的。我们顺着导游所指的方向奔去,远远看见有二十几个人围在那里拍照,就挤了过去。
那个被树根包围着的佛像实在太小了,我们用照相机拍好再拉近,终于看清楚了。
    看看还有一些时间,我们就又向前走了十几米,直到看到了后面的围墙,才心满意足地调头往回走。一路上,我们又拍到了好几张不错的照片。
    塔普伦寺有很多迷宫般的塔楼,一旦不小心勿入其中,你很可能就此迷失方向。因为里面四通八达,恍惚之间,很难辩清来路。这时,最好的办法是顺着一个方向直接走到外面,再看清楚所处之地。
    快要出门的时候,看到围墙墙头上高高树立着的林迦,我随手抓拍了一张。
一溜小跑儿,我们及时赶上了前面的大部队。
从塔普伦寺出来,我们去了柬埔寨的第一个合同购物点——木雕店。这里有许许多多漂亮的木雕,是用黄花梨、黑檀等名贵树木精心雕琢而成的。据说由于过于珍贵,这样的木雕在国内根本买不到。
我们在店里转来转去,一些感兴趣的团友开始和会说中文的店员攀谈起来。一位团友看上了一个半条手臂大的摆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成交了。是不是还有其他团友出手买了其他小件,我不得而知,只是觉得在这里呆的时间比在景点还要长。
由于在木雕店的耽搁,吃午餐时已经13:45了。尽管大家饥肠辘辘,但今天的菜实在不怎么可口。除烤鱼和略带酸味的鱼汤味道尚可外,烤鸡、香肠量很少,摊鸡蛋、空心菜、清炒油菜等几个菜极不下饭。铭铭食欲不佳,只对餐后的西瓜比较感兴趣。
午休时间很短,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又出发了。
下午的景点在吴哥城里,所以也需要转车。第一站圣剑寺是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父亲修建的。据说当时大吴哥城正在修建,这里就成了国王的临时住所,也就是他举行朝拜和读书的地方。
圣剑寺规模宏大,围墙长800米、宽700米,和大吴哥城门口一样,这里也有搅拌乳海的众神和阿修罗半身像,只是规模小一些,而且几乎全都没了头。
和小吴哥、巴戎寺及塔普伦寺相比,圣剑寺的游人不多。下车后,导游把我们带进寺里,简单介绍了几句,就出门等着去了。
    用于存放圣剑的石台台阶很窄、很陡,旁边的宽度刚好能容一头大象通过。真腊国王不是世袭的,而是需要通过真正的比武来确定的。当年,国王会从这个台子上直接跃到站在旁边的大象背上,可见其一定具有卓越的武功。
    圣剑台对面的两层建筑是整个吴哥群里最为奇特的一座。下层的圆柱支撑结构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极具希腊风格。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东方,却有着与遥远的欧洲类似的建筑,怎能不令人称奇呢?更为奇怪的一件事是这里找不到通往二层的石阶。有人猜测当时是采用木梯的,但看了不少吴哥建筑,无论多高,都建有石阶,这里为什么不建石阶呢?关于具体用途,曾经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存放重要文件的地方,有人说是藏经阁,至今没有定论。在吴哥建筑群里,我们见过许多座藏经阁,样子基本都差不太多,所以如果说这里是藏经阁,我觉得过于牵强,可能性极小。
        艰难地爬上圣剑台,眼前一片苍凉。连续走了几个地方,感觉圣剑寺的特点非常突出。对于这个景点,网上的介绍很少,网友们的攻略也少,导游讲得就更少了。
    这棵树完全长在建筑上,任其生长会导致建筑倒塌,而树也就很难成活了。权衡利弊的结果是只能把树砍死,唉!谁让你长得不是地儿呢?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三十分钟实在太短了。在这片独具特色的建筑里,望着里面大片来不及逛到的区域,我们再一次体会到深深的遗憾。
小心翼翼地下了圣剑台,无奈的我们只能在出门的路上再次回望那些沉睡在这里的石块。
由于铭铭中午没有珍惜午休时间,所以上车后不久就摇晃着了,错过了参观圣剑寺。
接下来的一站,我们去了蟠蛇水池,导游称之为“涅磐宫”。
下车前,导游说参观完要在这里吃椰子,时间会比较长,所以我们把铭铭背下了车。半梦半醒的铭铭不愿自己走,就趴在妈妈背上装睡。
走在长长的木板桥上,脚下的水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显示出了一种原始的美。
    蟠蛇水池由一个大方池和对称分布在四边的四个小池组成,神庙设在一个为圣剑寺供水的巨型水库中的圆岛上。从湖底沿着七个台阶登上岛顶,在第七个台阶上有一圈精细的莲花花瓣形雕刻,形成了一个大型的莲花座,直径15米的圆形寺庙建在莲花座上,是祭司为人治病的地方。
    在第二个台阶周围,缠绕着两条七头蛇神,蛇尾在庙西面,蛇头在庙东面。蟠蛇水池的中央水池最大,四边各有水道连接到旁边的小水池中。
    来到最前面的一个小水池前,可以见到中间高高耸立的石塔。据说在这里静思三秒,可以一年不得病。当我们沉浸在美景之中的时候,那个曾经兴高采烈地举着导游小旗的铭铭却靠在旁边酣睡。
    从蟠蛇水池往回走,再一次登上了木板桥。到了这个时候,铭铭还在打瞌睡。这一次,换我来背他了。
在行程中,有免费赠送品尝椰子一项。不知道柬埔寨的旅游部门怎么和卖椰人结算,由于我们背着孩子走在后面,所以没看见导游和她们交流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每人抱着一个椰子,坐在桌边的小椅子上,慢慢喝了起来。烈日之下,清凉甘甜的椰汁入口,感觉很爽。喝到最后,我们请摊主把椰子劈开,继续品尝里面的椰肉。摊主熟练地先把椰壳片下薄薄的一片,作为刮椰肉的工具,然后把椰子劈成两半,露出椰肉。由于人比较多,我的椰子被转到旁边一个黑黑的小姑娘手里。不知是不是因为我的椰肉比较厚,小姑娘不但帮我把椰子劈成了两半,还热心地用刀把椰肉挖了出来。由于椰肉较多,看到我没地方装,她又主动拿来了一个塑料袋,弄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在卖椰子的摊位附近,有不少小姑娘追着游客卖东西,美元、人民币和柬埔寨瑞尔全收。
我花4000瑞尔买了一把皇帝蕉,折合人民币8元左右。后来,又花20元人民币买了七个冰箱贴,非常漂亮。这里,带指甲钳的小吴哥钥匙链要价20元3个,被称为水布的围巾能够砍到100元人民币11条,在整个吴哥风景区里几乎算是最便宜的。
看看时间不早了,导游把进店的活动安排到了明天,直接带我们去吃饭。车上,导游一路推销柬埔寨特产,包括吴哥饼、腰果、芋头干、香蕉干、黑胡椒和棕榈糖等,先尝后定,说好明天打包送到机场,生意红火。
晚饭有炸鸡翅、清蒸鱼、摊鸡蛋、炒豆腐、炒小排等,还有炒菜花和清炒空心菜等。由于过于清淡,一点也不下饭。一直忙着收钱的导游根本来不及吃饭,就带着吃了半饱的团友们去看大型歌舞表演《吴哥的微笑》去了。我们几个不看表演的在餐厅里吃了一大盘西瓜和菠萝,然后在原地等了半个多小时,才被从剧场返回的车接回了酒店。
尽管我们没有去看《吴哥的微笑》,但这台运用巨型LED,结合声、光、电、水幕、烟雾等特效技术的特色剧目还是值得花些篇幅介绍一下。
全剧的导引部分叫做“问神”,采用一个孩子与四面神的对话,引导观众去探寻吴哥的千年之谜,王朝的兴衰、生命的轮回、善恶的较量。第一章《辉煌的王朝》讲述吴哥王朝的辉煌建设史,有雄伟的列兵队伍及宫廷烛光舞、神的灯舞、神鸟舞、仙女舞等。第二章《复活的众神》表现吴哥最美丽和最具神秘感的各种浮雕和神像,以各种特殊的手段复活延伸浮雕中的故事。第三章《搅动乳海》是本剧中一个完整的叙事性篇章,表现天地万物间由于矛盾、争斗而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永恒神谕。第四章《生命的祈祷》是一个舒缓唯美的段落,贯通着圣洁的氛围,手段多样,充满着佛国祥和的梵音。在尾声里,各式各样的石头微笑代表着人们对吴哥的热爱,对和平繁荣的向往,从而向人们表达出主题,吴哥的灿烂文化不仅属于柬埔寨人民,更属于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
2007年,一个国际科研小组采用卫星摄像和其他现代技术测绘发现,吴哥城是工业化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城内,有完善、复杂的基础设施连接着城市中心区和扩展区,城市面积达到一千平方公里,这一切在当时世界简直匪夷所思!
第六天  暹粒——胡志明市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今天节目较多,所以我们于6:25开始吃早饭,7:15出发。本来,说好可以把行李寄存在酒店,但也许想存行李的团队过多吧,酒店全部没有接受。
    上午的重中之重崩密列是我们一家在吴哥参加的唯一一项自费项目,也是出国前就想好一定要去的。崩密列名字的意思是“荷花池”,其建造者是留下小吴哥的苏耶跋摩二世。这里是吴哥建筑群中第一座完全用沙石建筑的庙,所以损毁严重,而且很难被复原。
    崩密列位于吴哥古迹群东40公里左右,开车过去需要一个半小时。也许是有些审美疲劳吧,我们团队中的两位大姐放弃了这个景点。由于早上全团都已经退了房,所以在我们去玩的八十分钟里,她们只能在路边的亭子里坐等。
出门上车的时候,感觉比前几天热一些。下车后,丝丝汗意袭来。望着眼前的一片绿树和蓝蓝的天,欣喜之余,我突然觉得有些遗憾。虽然下午还有洞里萨湖,但这毕竟是在吴哥参观的最后一个景点了。
    走进崩密列,我们立即被眼前那一片苍凉的感觉而深深震撼。在这里,语言几乎是多余的。如果你还在为昨天的塔普伦寺而感慨,今天的崩密列就不能不说是感动了。这里的护城河长1.2公里、宽0.9公里,建筑规模只比小吴哥寺略小。导游介绍说,崩密列是小吴哥的“试验田”。只有在崩密列雕好的图案和练习成熟的技法才能用于小吴哥建筑群中。不知什么原因,这里当年似乎没有完工,因为原本应该有浮雕的墙上往往空空如也。
    景点大门里侧,矗立着完整的七头蛇王雕塑。像这么头尾齐全的,在大、小吴哥都非常罕见。没有了人为的破坏、掠夺和盗取,历史的遗迹才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尽管岁月为其添加了斑驳的痕迹,但没有遇到贪婪的人类才是它的大幸。
    我们沿着尚能连在一起的石阶和木板路向里走,两侧到处可见黄花梨等高大名贵的树木。其实,生长在这荒芜一片的地方应该算是它们的幸福了。因为如果在其他地方,也许它们早已成为了桌上的摆件或人们手中的玩物。
    引道两侧,有用五头蛇装饰的栏杆,雕工精细,导游说五头蛇是七头蛇的女儿。
再往里走,是被倒塌的碎石堵住的大门。这里堆着很多破碎的石栏,据说是地震造成的。 
    我们右转绕行,视野里到处是参天的古树和坍塌的建筑。树木肆无忌惮地生长,有的把墙挤裂;有的直接从墙头长出来;有的用长长的树根扒在墙上疯狂地滋长,令人目不暇接。
    这里的多数建筑并没有完全倒塌,还依稀可见当年的结构,精美的雕刻令人赞叹不已。
我们跟着导游穿房越脊,脚下的路虽然忽高忽地,但并不是太难走。
在吴哥古迹中,许多景点深受电影导演们的厚爱,因为这里所透露出的神秘感是绝世无双的。崩密列是法国电影《虎兄虎弟》的拍摄地,在这里,你会发现前面总有惊喜在等着你,而且永远不知道前方等待着的是怎样的景色。
    盘桓在用木头搭建的栈道上,低下头,我们再次见到了那神秘的葫芦棂窗。想起两天前第一次看到它们时的惊讶与惊喜,大家都觉得有些好笑。与女王宫和小吴哥不同,崩密列的葫芦棂窗周围往往是一片狼藉,有的墙边堆着杂乱的砖石;有的墙上爬满树根,斑斑驳驳,显得更加沧桑、凄美。
    导游轻车熟路地带着我们登梯上高,脚下随处可见的美景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和镜头。这里是根的世界和树的海洋。如果说几天来看到的景观以建筑为主,那么在崩密列,更吸引人的无疑是树和根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今天,这里的游客不是很多,所以尽管道路狭窄,却不用担心“堵车”。偶尔,会有维修人员扛着木头从我们身边走过,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在他们之中,常常可以见到一些三十多岁的柬埔寨妇女。又黑又瘦的她们和男人一样扛着重物,但步伐却轻盈无比。经过你身边的时候,她们有时会蹦出一个词:糖果。无论你给与不给,她们绝无其他表情,笑脸儿也不给一个。
    崩密列不属于吴哥景区的常规参观范围。与其他景点相比,这里几乎没有任何修复,只在无法连通或破损严重的石阶间搭建了一些可供参观者行走的木质栈道。对于一般旅游团来说,这里不是必游的行程,因为曾经确实太荒僻了。在网上,很难找到关于崩密列的更多资料,但我认为,这里是整个吴哥建筑群中最为特殊和值得一去的地方。
    在崩密列,偶尔可见几个当地小孩穿梭其间。他们身手矫健、动作灵活,天真烂漫的笑脸和眼前的满目疮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铭铭今天兴趣盎然,一路跟着我们,很是开心。
    在崩密列,我不但见到了童话世界里才能见到的树,还见到了以前只从电视里看到过的大型蚁穴。
    其实,枯树有时也是非常耐看的。它们虽然不再浓荫蔽日,也不可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但依然会给我们留下另外一种美。 
 下面这一张,我把它命名为“舞”。初看上去,你也许会觉得它像一个正在舞剑的武士。仔细去看,又似乎是一位衣袂飘飘的舞者。
      这张原始森林的远景像挂在墙上的画一样,极美!由于时间不够,我没来得及在这里多拍几张。在导游的带领下,匆匆而过的团友们几乎没人往这个方向看上一眼。
          再见,神秘的崩密列!再见,雕刻在砖石上的仙女们!
从崩密列回到市区,还是需要一个半小时。由于之前被吴哥建筑深深吸引,所以一直没有介绍一下这段时间的导游阿龙和他口中的柬埔寨。
尽管普通话说得比较生硬,但凭良心讲,阿龙还算是挺能说的。几天来,他在车上给我们介绍了柬埔寨的历史与今天、辉煌与痛苦。和攻略中其他柬埔寨导游一样,在他的言语中,依然带有对当年暹罗人及其他侵略者们的愤恨。
柬埔寨人少地多、水源丰富,有湄公河流进、流出,还有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挖地五米就能见水。上个世纪,这里大米的出口量曾位居世界第一。当前,柬埔寨的旅游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很大。去年,仅吴哥窟一地的游客量就已达五百多万人次。由于连年内战,目前的柬埔寨很穷,普通百姓最多只能达到温饱。实在吃不饱的可以去当和尚,全国四千多座庙能够管饱,还俗也很方便。
在柬埔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是文盲。因为在上个世纪,这里先是搞武装割据,然后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焚书坑儒”事件。戴眼镜、有文化的人都要被处死,于是两百多万人遭了殃,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继而是排华,凡是会说中国话的,一律处死。于是,华人家庭中的中、老年人相继被杀,孩子从出生起不敢教一句中文。作为第三代侨民,阿龙从小不会讲一句汉语,现在所说的都是长大后自学的,有些还是在与游客的交往中慢慢学会的。
柬埔寨现在最缺人才!人才呢?——都被杀掉了!文盲群体不断增加,一个国家怎么发展?几天来,我们在景区里见到和接触到了许多黑黑瘦瘦的小孩儿,他们一路尾随着游客,口中不停地叨念着“糖果”。不知一个孩子一天在景区里能够要到多少糖,但我想一定不会少。这么多糖他们自己能吃完吗?也许他们会分一些糖给较小的弟弟妹妹,但剩下的呢?大一些的弟弟妹妹不用他们给,因为自己可以出去要了。有人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柬埔寨,如果孩子们的童年都是在乞讨中度过的,将来能够如何呢?这边土地不少,但大多荒芜一片,只偶尔能够看到一、两头瘦骨嶙峋的牛,体型和马差不多。不知人们为什么不种地!一个没有工业的国家,如果再没有农业,人民将怎样生活?
柬埔寨还有一项纪录,就是在战祸连连的背景下,一个六百万人口的国家,地下所埋的地雷高达580万吨,几乎人均一吨爆炸物。在各个景区里,我们多次见到由地雷受害者组成的残疾人“乐队”,他们身边摆放着的假肢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几天来,我们往返于吴哥各个景区之间,对暹粒市有了较为浅显的了解。这里的贫富差异非常大,全市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计程车。有钱人什么车都可以买,钱少的出门可以坐“tutu” 车。一路上,我们偶尔会看见小小的市场,也能看见一些规模不大的寺庙。街面上,有多家五星级和四星级酒店,那是给游客住的。老百姓有住楼房的,但更多的还是住在木制高脚屋和简陋的茅草棚里。难怪阿龙说这边16℃能冻死人,之前我们一直认为他在开玩笑。
由于下午事情比较多,所以今天的午饭格外早。酒店的菜品一般,但红烧肉又香又烂,值得称道。除此之外,鸡蛋羹和嫩嫩的豆腐犹如双胞胎,需要喝着吃。清蒸鱼肉很少,一人一两口就只剩下刺了。空心菜和油菜是配着米饭吃的,一点也不下饭。其他汤汤菜菜乏善可陈,毕竟是团餐,勉强吃饱了也就行了。
饭后,我们去了合同中的第二个购物点——珠宝店。在这里,我们停留一个小时,有团友大方出手,购得了心爱的首饰,也算不虚此行。
最后的重头戏是乘船游览“洞里萨湖”。行程单上写明是赠送的,如果花钱的话,每人要20~25美元。
洞里萨湖又名金边湖,位于柬埔寨境内北部,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洞里萨湖的季节差异性较大,雨季有一万多平方公里,旱季却只剩下三千平方公里左右。湖水含泥量极大,看上去是浑黄色的。由于湄公河水带来的养份,洞里萨湖里生长着大量鱼虾,无论旱季、雨季,都出产颇丰。目前,洞里萨湖是柬埔寨北部主要的“肉食仓库”,湖边三百多万人直接或间接地以渔业为生,发酵及盐渍鱼是柬埔寨人的主要食品之一。
我们全团加上领队、导游共22人,所坐的是由柴油机驱动的木船,至少能够坐40~50人。团友们散坐在船舱里,喜欢照相的直接坐在了靠边的位置,怕晒的坐在里边过道处。
时值正午,炎炎烈日下,我们不停地冒汗。片刻之后,随着湖水中“噼噼啪啪”的声音响起,船开了起来。尽管两侧水花飞溅,但却几乎打不到我们身上。随着船速的逐渐提高,在小风的吹拂下,大家逐渐凉快了下来。
船沿着一条不宽的水道驶往湖中央,浑浊的湖水散发着浓浓的鱼腥味,有些臭。随着水面的渐渐开阔,臭味散去,水上人家的生活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里不但有住家,还有划船售卖的小商贩。当然,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这里水上商店、医院、教堂、学校、警局应有尽有,俨然一个“水上城镇”。
        这个围着网的房子是一个水上足球场,难怪人们把足球喻为“世界第一运动”。作为国际赛场上的鱼腩队伍,柬埔寨居然有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练球。
     岸边,虽然以黄土地为主,但并不缺乏植被。由于湖面很宽,所以对面来船、错船时,绝不用担心发生刮蹭。
        在湖里转一圈大约半个多小时。临下船时,我们给船家付了小费,每人1000瑞尔。尽管不多,但如果你没有,也会非常尴尬,还是事先找导游或有富裕的团友换好为妙。
登岸后,成群结队衣着破烂的小孩儿围了上来。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小手向我们要这要那,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无师自通的中文“糖果、糖果……”
我们拿出包里最后的糖果、零食和用不完的洗漱用品分发给他们,因为过了今天,此行就没有需要发东西的地方了。一些力气大的孩子首先抢到了好位置,觉得收获不小后转身就跑,没有拿到的孩子在后边眼巴巴地盯着。有的凑上前来跟着你,个别的趁人不备主动伸手进包翻找,着实有点可怕。
几位年龄大一些的团友随时随地不忘育人,教育孩子们要有礼貌,拿到东西后要主动说“谢谢!”个别孩子学着说了,但更多孩子却无动于衷,只管拿、不管谢。在他们的眼神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片淡漠,似乎在说,你们有钱人来到这里玩,本来就应该送给我们一些东西,有什么好谢的?
上车后,有人感慨孩子们追得太紧,一些准备好的东西来不及掏出来发掉,也有人忙着检查包里的贵重物品有没有丢失。从岸边到停车场只有几十米的样子,但穿越重重包围的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橄榄球赛。铭铭把从酒店里拿的洗漱用品发了一些。可能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吃吧,柬埔寨的孩子们对于这些东西并不是特别喜欢,但有总比没有强。
在我的镜头里,没有记录下那些衣衫褴褛的孩子们欣喜或失落的脸,因为我不是新闻记者。作为一名游客,我更愿意用自己的镜头反映那些精美的建筑和异域风情。贫穷和落后只是暂时的,能够创造出吴哥奇迹的高棉人民给世界留下的不应该是那个样貌。如果能够远离战争,他们有朝一日也许会和我们过得一样好,尽管那个日子可能非常遥远。
离开洞里萨湖的路上,我的心情多少有些沉重。一路上,到处可见低矮、破旧的棚子,贫穷的柬埔寨人们世世代代就这样生活、繁衍。
    最后一个购物点是乳胶店。在这里,我们见到和体验了枕头、床垫等优质乳胶制品。在体验和选购过程中,由于个别团友出手过快,导致另外一些团友因没有拿到最低价位而遗憾,最终放弃了购买。其实有买有卖,一周之前还是路人的团队又怎能那么齐心呢?有人大包小包地提上车,有人无奈摇头。正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这就是生活。
    尽管暹粒的面积并不是很大,最长的“高树公路”也只有六个红绿灯,但因为实在有些晚了,所以我们在暹粒的最后这一段路真的比较赶。当我们赶到机场的时候,离飞机起飞只有八十分钟了。
我们匆匆地办理着一道道手续,心中火急火燎。这里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队本身也并不太长,只是那些不紧不慢的柬方工作人员实在令人心焦。看到一些欧美人规规矩矩地按手印,而一张张熟悉的亚洲面孔却直接过关,我们起初并不了解。当自己亲自站在那些家伙面前,听到他们用标准的中文说出“小费”两个字时,我明白了。柬埔寨,你被中国惯坏了!
当我们气喘吁吁地登上飞机的时候,离起飞只有十五分钟了。
飞机从暹粒到越南胡志明市只需一个多小时。飞行中,每人发了一瓶水。下机、出关一切顺利。在机场门口,我们见到了徐导,一位普通话说得有些吃力的中年女士。
晚餐不错,有香菇蹄筋、砂锅鸡、炒鱿鱼、冷荤拼盘、炒空心菜、油菜等。由于午饭比较早,所以大家胃口大开。
由于听说餐厅离酒店不是很远,看看时间还早,几位精力较为充沛的团友相约晚上出去逛街。行程到了这里,还有整整一天的游览时间,也许大家都不忍就这样分开吧。
   晚上,我们入住三星级的SENVIET酒店。这里房间不是很大,环境和设施也非常一般。由于怕铭铭明天早上起不来,所以晚上我们没有出去逛街。
第七天  胡志明市——美托——胡志明市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由于明天就要回国了,所以感觉大家都格外珍惜今天。七点钟,我们准时起床去吃早餐。这里的品种比柬埔寨珍珠酒店的丰盛一些,大家吃得比较顺口。
回到房间,天已经大亮了。我拉开窗帘,见酒店后面密密麻麻的各式民居颇具越南特色,就顺手拍了下来。
八点钟,我们前往胡志明市区参观游览。胡志明市面积约七百平方公里,人口近八百万,是越南最大的城市。作为直辖市,这里是越南南方的经济、文化、科技、旅游和国际贸易中心。原名西贡的胡志明市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为南圻首府,1955年后成为越南共和国(南越)的首都。胡志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受西方影响较大,商业发达,曾有“东方巴黎”之称。1975年4月30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一全国后,为纪念越南共产党的主要创立者胡志明,将“西贡”改名为“胡志明市”。
今天的第一个景点是南越时期的总统府。目前,这里的主要功能是参观游览和办展会。
总统府建于1966年,由曾经获得过1955年罗马大奖的留法越南建筑师吴日树设计。这里楼高26米,地上四层、地下两层,有近百间装饰富丽堂皇、大小不一的厅堂,可满足内政、外交、军事、娱乐、居住等多重需要。由于美国支持南越,所以里面的许多设备都是由美国提供的。目前,我们在总统里所见到的都基本维持了原貌。六、七十年代,电视机在中国很少见,而这里已经用上空调了。总统府前,是一片翠绿的草坪和优雅的喷泉。白色的四层建筑顶部,飘扬着越南国旗。
       走进总统府一楼,我们首先见到了宴会厅,据说这里是后来的作战指挥室。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内阁会议室和大会堂。
        上到二楼,首先见到的是总统会见外宾和内宾的会议室。从座椅的摆放形式可以看出,内外之分还是非常明显的。
    转过副总统接见外宾的会议室后,我们又参观了国书递交室。墙面上的巨型壁画由40片烧瓷画拼接而成,工艺独特,颇具艺术气息。在壁画后面,藏有供紧急逃脱的秘道。
    大厅中间所铺的圆形红色地毯外围是双龙戏珠、中间是凤求凰,可见越南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
    上到三楼,可见一个建在二楼顶部的小花园,这里是总统的家庭空间。
    靠在墙边的一排,是总统在职期间接受的各种礼品。在中间的小桌上,摆着三只象腿靴。大象的皮相当牢固,指甲也极为坚硬。由于象腿实在太粗,所以这象靴绝对不是给人穿的。我想,这三只象腿靴,应该是一种象征吧。
    在这一层,有总统及其儿女的卧室、总统夫人宴会厅、电影放映厅,还有可以打麻将的综合娱乐室。
       从窗口俯视下面的草坪,绿油油的,非常漂亮。
    再往上走,我们来到了四层,这里是一个开放的大平台,可供多人跳舞、娱乐。
        在外边的露天平台上,停放着阮文绍总统视察和逃离南越时使用的美产UH1型直升机的复制品。图中的红色圆圈是当年越南民族英雄阮成忠投掷炸弹击中的地方。
阮成忠是南越空军飞行员,其真实身份是潜伏在地下的越南共产党员。当年,阮成忠按照越共的命令应招进入南越空军,成为部队中最为出色的飞行员。在接受了美国的培训后,他经常驾驶着F-5战斗机去打击自己的同志,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但为了解放大业,他不得不那样做。
1975年4月初,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一天,阮成忠和另外两名飞行员准备去执行轰炸任务。他谎称自己的无线电通讯系统出现了故障,等待了10秒钟。当同伴一个接一个飞走后,他起飞去执行自己的秘密任务——先用两枚重达500磅的炸弹轰炸总统府,然后用剩下的两枚炸弹轰炸美国大使馆和汽油库。在第一轮轰炸中,阮成忠投掷的两枚炸弹没有击中目标,于是他又对这里进行了第二轮轰炸。这一次,他投掷的炸弹命中了目标,但总统府里的人在两次轰炸之间及时转移到了隐蔽所,所以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任务结束后,阮成忠驾机来到了解放区。为了迎接他的到来,同志们专门花两个月为F-5战斗机修整出了一条九百多米长的跑道,而这个长度仅达F-5战斗机正常跑道要求的十分之一。在阮成忠轰炸西贡总统府三周后,越南长达三十年的内战结束,阮成忠被授予国家英雄的称号。当年,阮成忠所驾的美制F-5战斗机如今停放在总统府草坪上。
在总统府地下,建有大型的防空掩体,包括战略室、通讯联络室、地图室等重要的战时指挥场所,装有全套美式通讯设备。每个地下室之间,有密道相通,据说这些密道可通往西贡河,供总统及其他高官逃脱之用。
不知何故,徐导没有带我们参观总统府的地下部分,而是直接把我们带到了外面。是不是这里没有对外开放呢?刚刚进入总统府的时候,她似乎指着楼梯的方向说了一句什么目前不开放,但由于当时我所处的距离比较远,所以没有听清楚。
    总统府外,是成荫的大树和翠绿的草坪,很少国人知道三十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1975年4月30日,在原越南共和国首都西贡发生了一次军事性政权转移,政治立场不同的双方分别称此事件为“西贡沦陷”和“西贡解放”,这就是历史上的“4.30事件”,它标志着越南战争的结束,越南从此统一在由越南共产党领导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旗下。
“4.30事件”前夕,眼见大势已不可逆转,美国外交官员、支援人员、外国人及部分越南难民集体撤离西贡。
1975年4月29日早上,美军通过电台播放歌曲《白色圣诞》,作为非战斗撤退行动开始的信号。这时,不少越南平民在美国使馆外聚集并攀越围墙,希望取得难民身份。下午3时30分,接替陈文香就任南越总统仅三天的杨文明将军宣布西贡政府已完全解散。4月30日早上,杨文明通过电台发表宣言“我们在此将政权交予给你,以避免流血事件”。同日,北越军联合越共游击队顺利占领西贡。上午10:30,南越总统府前的大门及铁栏杆被北越坦克摧毁、辗压,越共游击队的旗帜于下午12:15在这里升起。
草坪中间,至今仍保留着攻入南越总统府的两辆坦克。编号为843的坦克是前苏联援助的,390号是中国援助的。时至今日,坦克的炮口依然对着总统府。
    在草坪里,我无意中发现一只蘑菇,鲜艳的橘红色在绿草的映衬下非常醒目。
       结束了总统府之行,我们去参观西贡的地标性建筑——红教堂。建于1863~1880年的红教堂是越南新人拍摄婚纱照的必选场地之一,因外观为通体红砖,得别名为“红教堂”。
教堂上方,有两座银灰色的钟塔,钟塔顶端是十字架,从十字架顶端到地面的高度为60.5米。教堂的全部建筑红砖从法国马赛进口,彩色玻璃窗来自法国沙特尔省。
1959年,负责西贡教区的约瑟夫-范-芬下令在罗马建造一座雕像,取名为和平圣母玛利亚。之后,雕像运至西贡,立于教堂前。
1959年2月16日,主教主持落成典礼,写下祈祷词“圣母保佑越南和平”。在这里,雕像被授予“和平之后”,并刻在雕像基座上。西贡市民非常推崇圣母玛利亚主教堂,每个礼拜天,大教堂有越南语和英语的全弥撒,普通弥撒每天举行。
大教堂旁边,是黄色的西贡中央邮政局。邮局由巴黎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古斯塔夫-艾菲尔亲自设计,于1886~1891年兴建,1892年正式启用。
中央邮政局是法国殖民时期越南的第一座邮政局,目前仍在使用中,是越南最大的邮政局。每天,进入邮政局的游客络绎不绝,但大多是为了参观而来。邮政局大厅正面墙上悬挂着胡志明的巨幅画像,墙边装有古朴厚重的咖啡色木质电话亭。
下一站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法式建筑——市政厅。据说市政厅的主体建筑有两层,淡黄色外墙、绛红色屋顶,高度不足10米、宽约50米,中央高耸的钟楼上,拱门、卷窗、廊柱及精美的雕塑凸显巴洛克之风,是胡志明市的著名建筑。不巧的是由于修地铁,我们没有办法停车。之后又听说市政厅也在修,只在车上远远瞟了一眼,根本没有看清。
    接着,我们驱车前往华人区,去参观著名的天后宫。路上,我再次领略了越南摩托车大军的风采。
        天后宫于1760年由广东商人所建,取名为“穗城会馆”,是当时华人聚集联络的重要场所。天后宫占地有限,但雕塑巧夺天工,精彩异常。正门顶上,可见双龙戏珠、神鲤翻腾,各路神仙摩肩接踵;汪洋大海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诸多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正殿神像前的香案上,有一排五个铜鼎,历史超过二百年。中间的一个两侧双龙飞舞,顶部铸有麒麟,做工尤为精巧。
主祭台上,立着三尊神像,中间一位就是天后圣母——妈祖。
    妈祖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畔的贤良港,父亲林愿为官,母亲王氏生有一男六女,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的林默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女儿。传说林默出生至满月从不啼哭,所以父亲给她取名为“默”。林默八岁入塾读书,过目成诵。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性情和顺、热情的她从小钻研医道,妙手回春、行善济世。公元987年的一天,林默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时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视其升天为神。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们常见她立在山岩水洞旁或盘坐在彩云雾霭间,亦或朱衣飞翔于海上,救人于危难之中。之后,乡里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也纷纷前来朝觐,络绎不绝。
    从天后宫出来,我们驱车赶往下一个景点——美托。路上,随处可见杂乱无章的电线和横冲直撞的摩托车大军。这一景,实在可说是越南特色。
美托市是越南前江省省会,人口约16万。公元1683年,满清大将施琅收复台湾的时候,大批难民从台湾飘洋过海逃到湄公河口安营扎寨,历经四百多年,终成美托。
美托位于湄公河三角洲。湄公河全长约5000公里,发源于青海省玉树,上游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澜沧江源于青海唐古拉山,源头处海拔5200米,主干流总长度2139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出境,成为老挝和缅甸的界河,后称为湄公河。
湄公河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最终从越南胡志明市归入中国南海。在世界最长河流排行榜上,尽管目前流行着许多个版本,但澜沧江-湄公河稳居六至九名之间,而且是东南亚第一长河。湄公河在柬语里的意思为“母亲河”,下游在越南境形成三角洲,又从三角洲上分出六个支流,最后形成九个出海口,故越南又称之为“九龙江”。
一路上,导游掏出越南特产让我们品尝、订购,有腰果、莲子、桂园干、咖啡等,质量不错,价格也不低。七十多公里的路,车行一个半小时,我们于中午十二点赶到美托。
柏松园餐厅树木繁茂、流水潺潺,环境优雅。我们踏过小桥,来到茅草棚中就坐。虽然时至正午,但有电扇吹着,并不感觉热。
上菜后,一位年届八旬的老先生来往于桌前向我们介绍每一道菜的品质和特点,使我们看得清楚、吃得明白。深聊后得知,他是这里老板娘的哥哥,是南京五中的退休教师。
最有特点的是中间这条立着的象耳鱼,是先腌好、炸熟,再用牙签和木棍等物固定住的,正确的吃法是撕成小块,和新鲜蔬菜一起包在糯米纸里沾鱼露,和北京烤鸭的吃法差不多,据说这道菜的价格是一百多元人民币。还有一个手球大小的“恐龙蛋”,实际是一个糯米炸出来的大球。吃的时候,首先要由服务员帮助撕开,口感和年糕差不多。此外,还有用椰子水炖的黑猪肉、越南海鲜春卷、花蛤、湄公河虾、炒空心菜等,连圆白菜也是用鱿鱼丸炒的,可谓道道精彩。
        在越南吃饭有上凉茶的习惯,我们很适应。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米饭,小小的一对碗,一个装饭、一个盖着。据说米饭是一碗碗直接摆在大锅里蒸的,所以口感比平时吃的好很多。
        饭后,我们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徐导说额外赠送我们游览一个景点,是由法国人修的,有点像教堂的寺庙——永长寺。
上车之后,我们很快来到永长寺门前。导游给的游览时间是十五分钟,虽然不多,但由于永长寺其实并不大,而且这里本来就不是行程中的规定景点。
永长寺是美托著名的寺庙之一,有一百多年历史。尽管周边环境凌乱,但里面却十分雅致。远远望去,一尊高大的观音像矗立在寺外,面容和蔼、慈祥。
    来到开放着的小门前,立即有一种很新奇、怪怪的感觉。看着里面的弥勒佛和外面的观音,明显是一家佛教寺庙,但小门的建筑风格却明显融入了印度教的元素。
进入寺内,发现这里的建筑色彩鲜亮、明快,线脚花饰繁多,与国内的寺庙差别很大。到底是浪漫的法国人修的,他们把东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修出了这个永长寺。
后面,一尊几十米长的卧佛正在修缮,搭着不少木头架子,但看不见工人。我们在寺中穿行,许多地方来不及细看,只蜻蜓点水般地看了个大概。
离开永长寺,我们驱车十五分钟来到码头,准备游览游又名龙岛的泰山岛。
    坐在船上,看浑浊的河水翻涌。远处,一座跨河大桥连通两岸,不时有车辆穿过。
    八分钟,来不及感觉更多,我们抵达了泰山岛码头。
    上岛后,我们进入草棚坐定。几个小女孩端上了酸甜可口的金桔蜂蜜茶和烤香蕉片、姜片、花生糖让我们品尝。尽管小姑娘们推销很热情,导游也帮忙介绍,但我们都觉得太甜。有人去看旁边卖小商品的小摊,有人把蛇围在脖子上照相。半小时后,我们重新登上了船。
船行五分钟,我们在泰山岛的另一个码头登岸。一行人首先来到一家制作、售卖椰子糖的小作坊,这里有锅有灶,还有几台简陋的设备。
在棚子的一角,堆放着许多椰子。首先,是主人对鲜椰子和椰子糖的工艺特点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商家殷勤地用小盘子端来了椰子糖让我们品尝。一块椰子糖入口,感觉柔软细腻、味道很纯、很浓,于是许多人慷慨解囊采购。
这里的椰子糖有多种口味,买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购买。其实所谓买,只不过是交钱、选货、打包的过程,并不用你手提肩扛。商家服务很周到,知道之后你还要去岛上其他地方玩,所以会把你做好标记的货直接送到船上。
有一点需要提醒,就是在这里买的椰子糖最好不要托运。我们买了几包,由于体积不小,所以在登机前直接放进箱子托运了。回到家里品尝时,我们发现原来软软的椰子糖变成了硬的,不知是不是因为托运时冻的,没有了在岛上品尝时的香软口感,和超市里卖的普通椰子糖差不多。吃这些冻硬了的椰子糖的时候,千万不要直接嚼,因为实在太费牙,最好是一直含化,品味那纯纯的椰香。
    再往前走,我们走进了这里的集贸市场。除没见到卖新鲜蔬菜之外,这里的摊位涵盖了服装、鞋帽、箱包、水果及其他许多小商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和国内的农贸市场别无二致。
看到价格不贵,几位团友团队协作开口杀价。十几分钟后,好几个人有了收获,先后购得多件物美价廉的衣服和围巾、挎包等物品。传说在国外所卖到的小商品绝大多数都是从浙江义乌批发来的,不知这里的是不是。连日来,如我们所见,越南的工资水平较低,但消费水平与国内二线城市相差无几。不了解越南的民族工业如何,但见这里所摆放的服装及饰品的款式与国内所见差异明显,所以即使真是国内生产的,也算体会到了异国风情,并不觉得上当。
一月下旬,这里应该已经开始进入旅游旺季了,可泰山岛上的游客并不是很多。也许还要再过几天,等国内的中、小学都放假了,就会热闹一些了吧!
穿过市场,我们来到一个茶棚里,四人一桌,准备品尝这里著名的水果宴。
泰山岛面积为12平方公里,盛产各种热带水果。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我们免费品尝到了岛民们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五碟水果,包括菠萝、木瓜、波罗蜜、西瓜和红心火龙果,都是比较常见的,并没有之前传说中的人参果、牛奶果、莲雾、红毛丹、芒果和椰子等平时很少吃的品种。
我们品尝着热带水果,感觉比平时所吃的更甜一些。所谓水果宴,其实每种水果平均每人只一、两块而已。由于嘴里满是甜味,所以我们一边吃水果,一般喝茶。
看看没有什么可吃的,李超在几位团友的召唤下,跑到旁边小摊上去看衣服和包了。这时,凉棚边走来几个人。先是三个拿着乐器的中年男人过来坐定,接着,上来几位身着粉红色民族服装的越南女孩,站得直直的,开口唱起了带有少许越南口音的中国歌曲。说心里话,歌唱的很一般,还不如我们平时在卡拉OK里唱的好听。转念一想,毕竟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外国人,能够把中国歌唱成这样也算过得去了。
几曲歌罢,歌手们提着小篮上前收取小费。由于知道有这样的规矩,所以我们事先找团友换好了越南盾。虽说多少不限,但约定俗成是每人一万块,折合三块多人民币。
穿过一大片热带果园,我们来到码头,准备搭乘湄公河独木舟,体验越南水乡之美。
导游介绍说,独木舟的主人都是泰山岛当地的岛民,经申请并特批后方可在此撑船。每条独木舟可以乘坐四名游客,每人一万盾小费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舟民们的唯一收入。
所谓独木舟,其实是用木板拼接而成的。这里船很多,水道不宽,刚好能容两船相错。
    我们一家三口和铭铭认的爷爷同乘一船,船头持桨的是一位胖胖的中年妇女,船尾是一个瘦瘦的青年,估计这两人是母子俩。
在船上,我们伸长腿、压低重心,感觉船虽然有些晃,但还算平稳。由于怕被对面的来船蹭伤手,严禁把手伸出船外或直接用手扶在船沿上。船在水面快速前行,途中,看不到岸边有住户,只见沿途一蓬蓬、一簇簇高高的水椰子,蔽日遮天,护卫着航道。
    在我们船上,虽然铭铭是小孩子,但两位男士都属于重量级的,加上李超,总重量并不比其他船轻。两位船家呼哧带喘地划着,明显属于力气活儿。
    船行不到十五分钟,我们来到了岸边。在接下去的几分钟里,其他团友们的船也陆续抵达了。
我们换上大船,不到十分钟时间,就回到了岸边。当然,下船时的小费还是每人一万盾。船工在游客下船前,恭恭敬敬地站在船头,不由你不给。和社会主义的河内不同,胡志明市是资本主义社会,举手投足之间,小费是一定要备好的。
由于时间不到下午四点,所以导游决定回去时不走高速。也就是说,在回去的路上,我们要多走半个多小时。不过这样也好,正好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因为明天就要回国了。
路上,几位团友感觉内急,向导游提出去找洗手间。导游看了看位置,知道附近有一家红木家具店可以解决,但由于不是合同购物点,进店是要挨罚的。好在靠近后她发现这里有间咖啡厅,于是想方便者每人一杯咖啡,顺便解决问题。
接近胡志明市的时候,团友们在车上产生了分歧。先是大家对直接去河边参加西贡河夜游还是回酒店休息一会儿再出来产生了争议,之后,又开始讨论是不是在游船开起来之前离开。游船八点半准时开,一个小时后才能回来,中间不能下船。如果坚持到全部结束后再回酒店,估计要到晚上十点多了。由于明天一大早我们要赶早班飞机去河内,所以三点多钟就要出发。最后,大家的意见是按照行程走,先直接到河边再说,等不等到开船吃着看。
18:30,我们来到了西贡河边。这时候,天已经开始黑下来了。西贡河边,华灯初上,几艘亮着灯的游船停泊在岸边,非常漂亮。
    我们对着闪着各色彩打的游船拍了不少照片,然后准备登船。
    停泊在码头的游船实际上是一个移动着的餐厅。通往游船的路两侧,有穿着海员服装的女侍者,显得非常精神。
    在一层餐厅里,我们二十人在一个长桌两侧相对而坐,按照“六六四四”的分组准备用餐。只等了几分钟,身着水兵服的服务员就开始陆续上菜了。虽然菜量不大,但品种还算丰富,包括干烧鱼、竹笋炒河虾、红烧肉、炒菜花、清炒空心菜、红烧丸子等。
    当我们吃到六、七分饱的时候,又上了一大盆汤,里面不少真材实料,包括鸡肉、鱼肉、虾、鱼丸、油麦菜等,而且味道不错,可惜大家都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吃到一半的时候,船上的歌舞表演开始了。我们这一层基本上都是中国游客,所以歌手们演唱的歌曲以中文老歌为主,间或有一、两首越语歌曲,虽然听不懂,但歌声婉转,并不难听,可见音乐其实是没有国界的。
    由于歌手水平一般,所以表演并不怎么吸引人,年龄大一些的反而感觉有些吵。这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我们纷纷离座,来到甲板边欣赏西贡河夜景,清风吹来,个个怡然自得。偶尔,对面驶来一艘挂满彩灯的游船。于是,一声呼和,长枪短炮开始瞄准,接着就是灯光闪烁,一片“咔嚓声”。
      接近开船的时间了,团队里的争议还在继续。少数人坚持不住想走,大多数人觉得反正是最后一晚了,更愿意留下来把行程走完。由于无法达成统一意见,最后的解决方式很简单,按行程执行。想走的几位获得名片一张,结伴打车回酒店。剩下的和领队、导游在一起,坚持到底。
由于有人包场,所以游船三层今天不对外开放。我们到二层转了转,就又回来看唱歌。汽笛想起,开船了。这时,对面刚好驶来一艘灯火通明的“大鱼”,格外吸引人。
坦率地说,西贡河夜景算不上美,因为除了两岸的码头和货轮之外,几乎看不到其它东西,基本都是黑乎乎的。
二层由于有些欧美客人,所以表演比一层精彩一些。于是,我们团队里的人基本都集中到了这里。
相聚七天,分手在即。虽然多数人同在北京,也有再次同游的美好愿望,但回去之后毕竟很难再见。大家坐在一起闲聊,互留联系方式和微信,依依惜别。
        船行一小时,于21:30准时靠岸。下船后,我们很快找到了导游和领队,然后又迅速登车返回酒店,结束了这一天充实的南越游。
    22:00,我们一行回到了酒店,也拿到了在车上订购的越南特产。回屋后,我们立即充电、收拾东西。明天早上,我们的行程是坐5:50的飞机飞往河内,然后再转机回北京。
第八天  胡志明市——河内——北京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铭铭有个习惯,就是晚上特别精神,能坚持到很晚不睡。可是,一旦他真睡着了,就怎么也弄不醒了,有时一睡就是十几个小时。出于对他的充分了解,我们昨晚没有安排他睡觉,而是放了大假,电视里的动画片随便看,只要坚持不睡着就行。由于回来得比较晚,所以铭铭一直很兴奋,根本睡不着,于是和妈妈一起坚持着,始终没有睡。
我和衣而卧,睡了一个多小时。起床后,我们一起拖着行李出了门。
3:30,大家准时上车前往机场。
由于我们到得太早,机场还没有开门。等候十几分钟后,我们才得以进入机场大厅。托运行李和出票手续很顺利,由于是越南的内陆航班,所以安检很松,有人忘在随身挎包里的整瓶矿泉水也稀里糊涂地直接过了关。
登机后,铭铭很快睡着了,连飞机上发水和早餐都不知道。吃过早饭,我们坐在椅子上打瞌睡。一个多小时后,当我们还处在朦胧中的时候,飞机已经在河内安全着陆了。
从河内T1航站楼到T2航站楼,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中间还要坐摆渡车。大家主动避让背着孩子的李超,然后又安排她和团队中的两位老人最先上了车。八天来,大家互帮互助、相处融洽。李超爱说爱聊,早已和大多数团友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在T2航站楼,我们排在前面办手续。铭铭始终没醒,一直赖在妈妈背上。我前、后各背一个双肩背包,斜挎一个包,形象比较狼狈。
在前往登机口的路上,我们抽空换了衣服。早晨出门的时候,我们身着单衣,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将再次体会到北京的冬天。
在登机口,我们靠在椅子上打盹。时间匆匆流逝,转眼一个小时,该登机了。
      飞机在越南时间十点起飞,预计到北京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半。由于越南比北京晚一个小时,所以在回京的路上,我们不知不觉地把初到越南时年轻的一个小时又老了回来。
    由于大家都已经很熟了,所以上机后很自觉地互相调换了座位。铭铭很快在座椅上找到了一个舒服的姿势,开始了第二轮爆睡,连飞机上发饮料和午餐都不知道。
    今天的午餐挺丰富,牛肉量很足,味道不错,蔬菜沙拉里的虾仁也不小。铭铭在我们的威逼利诱下迷迷糊糊地吃了两口蛋糕,就再也不肯张嘴了。
经历了近四个小时的飞行,我们顺利到达首都机场。铭铭在下飞机前的一刻及时醒来,自己下了飞机。最后一项集体活动是过关,在取完行李之后,大家挥手道别。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在不同阶段,你会遇到不同的朋友。或长、或短,有的在一起十年、二十年,有的只有几天。无论哪一种朋友,相聚是缘,分别也是缘。缘聚缘散,处的长的不一定近,长久不见的也不一定远。
    回顾这次“胡志明美托—河内下龙湾—柬埔寨七晚八日游”,总体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刚刚放寒假,不冷不热,衣服不用带太多,箱子空着正好可以买东西。吃是人类本能,也是出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这次,我们没有带太多零食,但就是这一点点,到最后也几乎成了负担,因为团队餐吃得还算可以。
    也许是一家三口的缘故吧,这次我们分到的房间里总是有一大、一标两张床,比其他团友的双标床宽敞一些,睡得也舒服多了。整个行程下来,五架飞机、五条船、五辆车,两国五地、美景无数,外加结识了一群能够团结互助的团友,算是物超所值吧!

本游记著作权归@第一朝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